北京“老口味”蔬菜回归也是传承
北京市农业局蔬菜处日前透露,随着北京“老口味”蔬菜的恢复与示范推广,30多种风味浓郁、口感佳、营养丰富、产品安全的北京“老口味”蔬菜将重新回归北京市场。这些“老口味”蔬菜还将进社区,开设专柜销售。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北京“老口味”蔬菜都从市民餐桌上消失了,这让很多人忆旧时都感慨万千。现在看到其重回市场的新闻,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愉悦之感。
在北京生活将近五十载的作家汪曾祺,曾写过很多北京的家常菜,他说他刚到北京时,路过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响亮的吆喝声:“ 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老味道就是文化记忆载体。而那些北京“老口味”蔬菜回归,就能让很多人重温记忆,也有助于饮食文化传承,这值得期许。
□彭爱珍(教师)
城市不妨多鼓励“夜经济”发展
北京是睡得最早起得最早的城市、上海夜间行走捐全国第一、杭州夜间买酒的人最多、成都夜间买健胃消食片的人超过其他城市……8月16日,首份中国城市夜生活报告发布,报告以多家互联网平台的移动支付活跃度为指标,重点考察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八座城市的深夜消费行为。
“夜生活”与“夜经济”的繁荣程度,已成衡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本质上,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公共服务,街头巷尾蓬勃发展的小微经济,都是中国活力的新注脚。此前有报告就透露,过夜游客的消费额是一日游的3倍以上,足见夜经济的巨大潜力。
正因如此,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在这些方面不断发力,如有些城市延长了地铁的运行时间,增加了深夜公交车,有些城市专门打造起了现代化“夜市”,还有些城市则创新对夜晚活动带来的噪音、污染问题的管理等。
这些值得肯定,而从长远看,很多城市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仍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原有的城市规划可能并未为夜经济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从源头规划入手,保障其发展空间和秩序,同时引导其良性发展;再比如,支撑夜经济的诸多互联网新经济和创新服务,也需要更多的包容。可以预见,随着公共服务有针对性地跟进,“夜经济”会释放更多社会红利,整个社会也会更有活力。
□任然(媒体人)
别吝啬那声谢谢
前两天外出乘出租车时,出租车司机跟我瞎侃。他跟我讲到,他是爱心车队的成员,每年都参加了爱心送考,但每年总有些被送考生和家长把这种出于善意的帮扶当义务,非但下车时没有一个“谢”字,稍有“服务”不周的地方,他们还会抱怨。这也挫伤了部分爱心司机的积极性。这让我想起了今年6月的深圳民警暴雨天护送考生反被投诉事件。
对助人者少些挑剔,多些感恩,这不是鸡汤,而是常识。别说无偿帮助我们的人,就算是对那些送快递、送外卖的小哥说声谢谢又何妨?
□杨龙(市民)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shepingbj@vip.163.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