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文体娱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文体娱新闻
上一篇

剧版纪录片创豆瓣国产纪录片最高分,影版仅6.7分,新京报专访导演表示要“忠实记录生活”

《最后的棒棒》导演回应口碑争议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自力巷53号
距离重庆繁华闹市解放碑300米的自力巷53号,住着一群平均年龄将近60岁的“棒棒”,他们身处繁华却在危房暂时安身,这里是影片中呈现最多的生活场景,环境之恶劣令人咋舌,这一带房子从1996年开始就是政府想要拆迁的危房。
何苦坦言,从部队干净整洁的环境搬到自力巷53号,他花了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适应那里脏乱差的卫生状况,包括习惯在洗衣台上洗澡,可能洗到一半就没有热水,只能下次有机会接着再洗。
导演何苦(左)和他的棒棒兄弟,在重庆街头拉活。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由何苦自编自导自演,已于8月17日全国公映,记录了重庆“棒棒”(挑夫)这个职业群体在时代巨变中的命运转折。

  何苦中校转业之后当了棒棒,带着一名摄影师开始了体验式拍摄的旅程,并将剧版《最后的棒棒》重新剪辑加入新内容后,作为纪录电影推上大银幕。该片上映首日票房仅16.1万,排片占比0.2%,截至发稿前豆瓣评分6.7,猫眼评分9.2。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导演何苦,讲述《最后的棒棒》背后的故事,他笑言自己当了13个月棒棒之后,大概已经成为了“全中国力气最大的导演”。

  

  开始 揣着1300块钱当棒棒

  “喉咙里往上冒油的感觉真好。”吃了半个月的老干妈拌米饭后,何苦吃到了进入自力巷后的第一顿肉,一大锅的猪蹄髈,他第一次发现,肉原来可以这么好吃。

  在此之前,何苦是一位中校正团级军官,2014年8月份,他递交了转业报告,脱下军装成为一名棒棒,入住自力巷53号,这一年他39岁。

  棒棒的身影在上个世纪的重庆随处可见,但是随着交通愈加便利,经济发展加速,如今重庆街头已经很少看见棒棒,何苦感到这是一个正在消失的行业,他想要通过记录棒棒这个职业的消亡来展现中国时代的变迁,展现重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何苦怀揣着1300块钱走进自力巷当棒棒,自力巷被拆之后,他又进了工地当上了包工头,打工的13个月,他赚了5万块钱,在2016年注册了公司,把剧集版《最后的棒棒》剪辑成电影,并推到了大银幕。“我至今都没有欠外债,也没有刻意筹钱,这期间我得到了太多人无私的帮助,非常感恩。”

  分裂 “蛮牛”与导演

  成为棒棒的13个月,是何苦非常分裂的一段时间,白天他是自力巷的“蛮牛”,全神贯注地当“棒棒”,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又是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琢磨片子该怎么剪,接下来该怎么拍。

  电影版从160分钟到99分钟,何苦舍弃了很多素材,在取舍之间纠结了半年,最终定稿。“做加法很简单,做减法很痛苦,我既要在影片中呈现棒棒师傅们生存的困苦和艰难,也要回避一些可能触发观众相对极端情绪感受的片段,这种分寸的拿捏,需要我来把握。”

  记者在采访导演何苦之前,《最后的棒棒》尚未公映,关于对票房期待,何苦的回答是,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原因在于他在电影公映以前,已经花了5万块钱到农村和工地上做点映,在影片公映以前票房成绩是-5万。

  争议 剧版与影版口碑落差大

  2015年8月,根据第一年积累的拍摄素材,何苦带着剪辑师做出了13集的电视版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以2.6万的版权价格卖给了爱奇艺,在豆瓣上评分9.7分,是目前为止国产纪录片在豆瓣上的最好成绩。同名的纪录电影在剧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近三年拍摄的内容。

  记者在影片公映之前提前看了点映,99分钟的电影版与13集的剧集版相比,气氛更加轻松,增加了很多幽默元素,他说:“电影的最高境界是一边笑一边哭,这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我不想让观众看完电影之后很绝望,我想让大家在笑与泪中感受到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截至发稿前,豆瓣上影版评分6.7,低于同名剧集的9.7分。有影评人在豆瓣上为该片打出了一星,并认为该片是“胡乱闯入电影院的视频”。何苦表示自己会虚心听取来自专业人士的意见,也会坚持做快乐的纪录片,忠实地记录生活。“我并没有刻意拔高,生活的确在渐渐变好,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我不想让这个片子成为某些社会情绪宣泄的出口,观众批评我的镜头没有拍好,我会继续努力完善。”

  采写/新京报记者 武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