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在人口流动已成常态的形势下,打通“断头路”,让京津冀实现畅行无阻,本身也是协同发展的必然。
昨日中午,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至大兴段全线通车,这条被称为“北京大七环”的环线高速,从此正式形成闭环。目前,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与京沪高速互通立交正在进行机电设备调试,预计9月上旬实现互通。
是日,京秦高速北京段正式通车,这对于缓解通州地区与河北三河燕郊地区的交通压力,以及带动道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京津冀交通受制于“最后一公里”的堰塞。民众深受其累,因此迫切期待加快消除“断头路”,让三地畅行无阻。
以居住人口近百万的燕郊开发区为例,连接北京东六环,与京唐、京沈等多条高速对接的京秦高速,长期止步于潮白河。一条河成了隔断北京和燕郊的“天堑”,让每日往返奔波于两地的上班族苦不堪言。
此番将这6.3公里道路贯通,彻底打通了北京与燕郊的栓塞,按照每小时120公里的设计速度计算,从东六环到河北三河,穿越宋庄,跨过潮白河,最快只需五六分钟,可谓冯虚御风!
同样,首都环线通州至大兴段的通车也意义重大。与全长940公里的“北京大七环”相比,这次通车的“通大段”只有38公里,然而正是这看似并不长的道路,成了首都环线发挥作用的“瓶颈”。这种鸡犬相闻却人为阻隔的状况,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大理念并不相符。打通“断头路”,畅行京津冀,无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为具象的表现。
一者,“北京大七环”真正成为一个闭合的环线,必将极大疏解北京的过境交通。河北境内沿线各市之间,西北去往山东、河南等,均可绕行环线而不必过境北京。
近年来,由于过境大货车数量巨大,对北京的大气质量影响很大。北京本地20多万辆重型柴油车和10多万辆经常“借路”北京的重型柴油车,已成为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污染大户和较难治理的移动污染源。“北京大七环”贯通,自然会大幅度引流北京周边绕行车辆,减轻北京环境压力。
再者,首都环线的贯通,以及京秦高速北京段的通车,也将在京津冀多个重要城市间形成快速连接通道。不仅会在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间形成“1小时交通圈”,也将在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之间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从而从实质上把京津冀三地紧紧纽结在一起,真正成为可望亦可及的“邻居”。
而一旦消除了距离上的阻隔,则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必然会加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加快,导致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愈发均衡,也会加速缩短三地之间的发展差距。尽管根本性的变化仍有待制度体系综合发力,但任何变化,最终将始于“抵达”。
在人口流动已成常态的形势下,打通“断头路”,让京津冀实现畅行无阻,本身也是协同发展的必然。
目前,一个包括高铁、城际、市郊和地铁的“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成型。而三地高速公路的彻底打通,必将编织起一张多节点、放射性的高速公路网络,从而托举起一个畅行无阻的京津冀。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