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旅游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1:旅游周刊

近日,华住宣布以4.63亿元收购花间堂71.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花间堂:城市化与“调性”中走平衡木(1)

2018年08月22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封面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扫二维码关注每日旅游新闻

  两年前,对于不进军民宿市场的原因,华住曾直言,对于这一市场,集团考虑得更多的是能否实现10亿以上估值和规模效应。近日,华住却宣布以4.63亿元收购花间堂71.2%的股权,成为花间堂第一大股东。随着民宿融资难度提高,花间堂此番终于找到了“靠山”。然而,受制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运营公司的介入,花间堂的发展步调近年来略显疲软。借助华住“城市化”,花间堂有望起飞,却也面对着失去“调性”的风险。眼下,摆在花间堂面前的,无疑是一条两难的路。

  D01-D02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郑艺佳

  整体估价能否达到华住的10亿元标准?

  在2016年华住世界大会中,华住酒店集团CEO张敏曾直言,民宿对于个人老板是个非常好的生意,能够做出情怀的个性化住宿体验。但对于华住,考虑得更多的是这个项目能不能做到10亿以上估值。由于暂时看不到民宿的规模效应,所以目前华住没有计划进军民宿领域。

  在作出此番发言的两年后,今年的8月15日,华住集团高调宣布以近4.63亿元,从北京青普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普”)及同程旅游手中,收购精品度假酒店花间堂71.2%的股权。收购后,华住合计持有花间堂82.5%股权,成为花间堂第一大股东。

  在对外口径中,张敏表示,非常看好花间堂独有的人文和设计理念,希望能够为“华住会”的会员带来更多元化的住宿选择,同时也借助华住的会员储量,为花间堂输入更多客源,实现共赢。

  据了解,在未来的品牌组合策略中,华住将在保持花间堂原有的品牌个性前提下,发挥花间堂的设计优势和文化推进作用,延续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以外,帮助花间堂进入城市。在并购完成后,华住还将进一步整合双方会员体系和产业资源,提升花间堂在运营管理、酒店采购和加盟商服务等能力,加速品牌的快速发展。

  素有“民宿第一品牌”之称的花间堂,自身定性为“精品度假酒店”。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3月,同程旅游入股花间堂之际,有消息称,在经历多次融资后,花间堂估值近5亿元。以一年半后,华住以近4.63亿元收购花间堂7成股权来看,花间堂整体估值是否达到华住为民宿定下的10亿元标准,仍需打个问号。

  从华住进军民宿的另一标准出发,在成立9年时间里,花间堂共有开业项目21个,房间总数575间。在外界看来,也难以用“规模化发展”来形容。综合各项因素,有业内人士一度猜测华住是出于“关系收购”。

  资本玩家入局,专业运营角色缺席

  无论华住与花间堂之间如何互动,目前在花间堂的发展历程中,青普与同程已然“功成身退”。2017年3月,青普宣布获得2亿元A轮融资,并与花间堂达成股权融合,成为花间堂最大股东。彼时,花间堂与专攻高端人文度假产品的青普共同表示,双方在市场定位上具备较强互补性,有望实现合作共赢,但依然会保持各自独立运作。

  在收购一年半后至今,双方在业务上互补效果如何,仍属未知。而在青普入股后,花间堂创始人张蓓宣布退出,后续作为青普股东,为青普和花间堂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眼下,青普套现离场,在华住接手后,张蓓是否还会涉及花间堂业务?新京报记者就以上问题联系青普方面,但对方表示目前不便接受采访。

  从入股的过程至最终出售,青普和同程旅游在花间堂内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投资人。而同在2017年入股花间堂的华住,当时也并未对外宣布花间堂与自身业务打通或合作。酒店产权网创始人Galen Moore分析表示,青普与花间堂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匹配,只是作为投资人将项目进行转手。而此次总计4.63亿元的成交价,也令青普赚了近一倍。

  在此背景下,来自青普和同程旅游资本层面的助力,并未给花间堂引入专业化运营的住宿企业介入,因而未能在运营上推动花间堂的发展。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赵焕焱表示,这就是花间堂融资和股改路径表现欠佳的原因所在。

  赵焕焱认为,随之而来的外在表现之一,即近年来花间堂门店开业速度的逐步放缓。经新京报记者梳理,2011年-2013年间,花间堂每年各有4家新店开业,2014年这一数字减至3家,2015年2家。2017年初,张蓓曾撰文表示,未来花间堂将会稍稍加速,2017年将有5、6家门店可以开业。但实际情况是,在2016年-2017年间,花间堂每年仅有1家新店开业。另据天眼查显示,由张蓓担任法人的三亚花间堂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于2017年9月注销。

  (下转D02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