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早被高频度阅读的内容是财经;全国有133个城市的用户偏好阅读三农资讯
|
8月28日,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在北京发布基于今日头条大数据的《城市光谱——2018年上半年网民阅读偏好研究报告》。
这份研究报告对全国366个城市移动互联网用户2018年上半年在今日头条客户端上的阅读数据进行分析,对这些城市的“指尖上的文化”逐一画像,从中获取城市文化气质的变化规律,并为城市治理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
“就像光谱是对物质构成元素研究的通用方法一样,我们给‘城市光谱’的定位也是一种方法论,希望‘城市光谱’能成为观察城市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工具,让信息服务社会,让信息创造价值”,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方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希望和社会各界广泛合作,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逃离北上广是伪概念,北京上海网民起更早
报告显示,城市规模与它的人文气质存在明显的联系。大城市的吸引力让生活在其间的网民对科技、财经这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有更敏锐的嗅觉。而农村生活,是广大三四线城市网民的文化符号。
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群,其人文气质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同处东北的黑吉两省与辽宁风格迥异,这也体现了我国相关部门在规划城市群时将东北城市群分为哈长和辽中南两个城市群的科学性;沿长江经济带和东南沿海对科技的高关注度已经成为相关地区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报告认为,逃离北上广是个伪概念,人们逃离了北上广,却往往无法融入新的城市,还得重返北上广。同时报告指出,珠海、杭州、无锡、苏州、宁波等新兴起的大城市有更多融入机会。
此外,报告还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阅读偏好差异。18-23岁对应人群中,居住在西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网民对基于移动互联网阅读的依赖度更强,而随着年龄层的逐渐升高,对移动互联网网上阅读依赖度最高的群体逐渐向东北移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最爱进行手机阅读的人群集中在东北。女性喜好在晚间进行“夜读”,而男性更喜欢“深夜读”。
男性在早晨打开手机后更偏好阅读新闻等资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性女性通过手机的阅读偏好趋同。每天最早被高频度阅读的内容是财经、其次是科技和国际新闻,随着时间推移,晨读内容逐渐丰富。
虽然各地在全天热度分布上趋势相似,但对比不同时段的阅读偏好数据可以发现,在超一线城市中,相对广州和深圳,北京、上海在6点至8点时间段中的阅读优势最高,处于全天最高峰,广州、深圳则处于全天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上广深四地的阅读偏好又逐渐趋同。
这反映了北京和上海两地网民起得更早,或许也从侧面反映两地通勤时间更长,两地网民在清晨有更多的阅读碎片时间。
城市规模越小,越容易受独立事件影响
报告指出,每个城市对资讯消费的偏好千差万别,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最偏好的信息门类。
数据显示,各类别资讯阅读偏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作为农业大国,全国有133个城市的用户偏好阅读三农资讯,此外,54个城市偏好阅读军事,45个城市更关注体育。华东沿海地区城市偏好财经资讯,中部地区城市更偏好阅读教育资讯,东三省偏好娱乐资讯,边境线附近部分城市更偏好阅读军事资讯。
伴随春节前后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每座城市的阅读偏好特色都表现出趋同的倾向,特大城市尤为明显,报告发现,城市规模越小,其城市气质越容易受到独立事件的影响,换言之,也代表其舆情引导工作越容易产生效果。
同时,不同的城市群的阅读偏好也体现出鲜明的性别特色。报告选择13个公认的城市群中,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全部为女性优势,关中平原和中原城市群各只有一个城市为男性优势,其他城市均为女性优势。
北部湾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为男性优势。海峡西岸城市群共有17个城市,其中15座城市为男性优势。其他城市群分布较为均匀。
■ 专家声音
大数据助力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
报告发布当天,多位学界和业界专家出席会议,针对报告引发的“如何将阅读大数据运用到城市治理中”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平台公司,应该更多提供公共产品,将专业性介入到公共性,将数据产品变成思想产品。以阅读数据切入去关注城市、关注城市中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反映社会发展的脉动。”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王四新认为,“通过阅读数据获取城市发展规律,为城市治理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考纬度,推动社会资源与国家资源同步、同构、同用、同享,这对建设数码社会、智能社会、智能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徐斌认为,“通过这类数据可推演城市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便于因地制宜地提出改善城市人文环境的方案,将进一步推动城市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
“阅读数据,不仅能反映民众对阅读内容的类型偏好,更能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做城市发展的推论,推演城市‘喜好’的变化,观察人口、产能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指出,“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大数据无疑是最好的工具。”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任锦鸾认为,“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城市文化塑造了这个城市网民的独特气质。移动互联网让我们观察到了这种气质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大数据给城市传播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式。”
人民网《网络舆情》总编辑祝华新表达了他对《城市光谱》的期待:“通过阅读大数据分析每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让我们对国家和同胞的审美偏好有了更直接的认识,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情感和思想脉搏,捕捉经济运行情况和经济社会活力。”
新京报记者 刘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