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打工子弟学校校舍腾退,被教育部门紧急安置入“百年名校”,两校共用校区引关注
| ||
| ||
| ||
苏州市“打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回到了10年前建校的起点——姑苏区江天路128号(苏州市公立学校、现勤惜小学所在地),却陷入了一场风波。
一道卷帘门在勤惜小学拉起,隔开了两群孩子——一边是800多位曾就读于当地俗称“菜小”的立新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另一边则是因学区房政策就近入学的400来位“新苏州人”子女。
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在发达地区的城镇内,义务教育学校质量大体分为四种类型:优质私立学校(贵族学校)、优质公办学校、普通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
10年间,外来务工家长们,一边不满立新小学条件简陋,同时又害怕它的消失。至于买了学区房的勤惜小学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一起成长,尽力保护已拥有的学区不受影响。
一道隔离门,搅动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
8月26日,姑苏区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姑苏区文教委正就此事拟一个情况说明的通稿,截至记者发稿,这份通稿尚未发出。
共用校区
林华(化名)总是忍不住想象一个场景,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后好奇地问:“妈妈,那边的孩子是谁?”作为“公立学校”勤惜小学家长的她近来为此很不安,“我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这种不道德的隔离”。
林华在家长群里的视频和照片中看到,三道铁栅栏把两边学生的教学区域分隔开,操场入口处设置了一道卷帘门。“公立学校”勤惜小学的学生每天从学校正门口出入,“打工子弟小学”立新小学的学生则从操场侧门出入。
一份落款为苏州市姑苏区文化教育委员会2018年8月16日的公告,张贴在立新小学旧址门口,“(立新小学)校舍不能正常教学经营,原在校学生安置到勤惜实验小学内读书”。通知同时短信发给立新小学部分家长。
8月20日,这份安置通知截图在勤惜实验小学各个班级家长群中扩散。
8月23日,勤惜实验小学校发布了一份《告家长书》,称“我校尚有空余闲置的教室,并且是目前姑苏区唯一符合安置条件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安置点的学生进行单独的管理,并坚持独立运营、独立管理,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林华知道消息已经是几天后,8月27日连夜从南京赶到苏州。同样从外地赶回的余刚(化名)言辞激烈,态度坚决,“我们只要一个学校,不要‘一校两制’”。
为了孩子上学,原本无锡有房的余刚在苏州买了勤惜小学的学区房,2017年11月时周边均价每平米约2万元,但学区房的价格是每平米3万元。今年3月,他将孩子的户口迁过来,5月份报名成功,8月19号开家长会,一切都很好,“开开心心等着开学”。
根据苏州市相关政策,公立小学分为就近入学和积分入学两种方式。前者是凭借户籍、房产,按照制定的学区范围安排学位,后者主要针对没有户口和房产的流动人口。勤惜小学属于学区房,只接受有苏州户口和学区房的孩子,并不接受无户口、无房产的流动人口。
“歧视真的谈不上,三代以上谁不是农民”,“孩子一入学就在这种隔离状态下,4年后会是什么样”,林华、余刚等十来位家长统一认识后的意见既客气又坚决:并不是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上学,但是反对目前的安置方案。方案从未提前征求过家长们的意见,也从未提前告知。
“名校”家长的不满
勤惜的另外一些家长,意见更为激烈。
“为什么我们这地段的公立学校就要收非地段的学生呢?”周浩(化名)认为,原本有一套游戏规则,勤惜的家长都是按规则在参与,现在游戏规则突然改变了?
苏州总人口中,超过半数是外来流动人口。根据2016年苏州市卫生计生委发布的《苏州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与政策思考》,苏州流入人口2015年底达724.8万,远超户籍人口。
拥有房产的是少数,直到2014年,在苏州自购房的流动人口占比仅为18%。也就是说,大量没有房产的外来人员,其随迁子女需要通过积分入学的方式获取公立学校入学资格。
根据苏州公安局人管支队黄清支队长的解读,苏州市流动人口参与积分管理,需要首先满足在市区范围内,参加社会保险、已办理居住证且连续合法居住一年以上(含一年)。此外,根据《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细则》规定,积分入学还有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社保缴纳、居住年限、表彰奖励、社会贡献等多重指标。
对于部分从事个体小生意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无疑达不到这些标准。
8月28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勤惜小学门口遇到了一些其他打工子弟学校的家长,一位家长说,自己做门窗生意,没有固定工作单位,也就没有交社保,孩子进不了公办学校,“这次听说立新的学生转到公办了,想着来问问,真的话我也把孩子转过来”。
至于新的立新小学属于公立还是打工子弟学校,目前暂无结论。
“谁不想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呢?”周浩说。据新京报记者了解,“打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为苏州外来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公立小学勤惜的家长则大多为已在苏州立足的“新苏州人”,工作较为稳定。
立新小学800名学生都是高年级,勤惜小学是400名低年级学生,“学习风气、校园暴力都让我们担心”,有勤惜小学的家长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新京报记者,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安排到公立学校招致家长反对,以前很多地方存在。政府一方面要保证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又要考虑到家长的反对,最后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这也是目前的一个困境,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续租未果、学校停办
8月16日接到安置通知时,立新小学校长徐兵猝不及防。
立新小学旧址位于苏州东北街15号。苏州市最著名的景点拙政园游客络绎不绝,但少有人会注意到一公里外,穿过车流,在一群商铺中找到一条小巷,往里走约100米,就能找到坐落在一群低矮破落民房中的立新小学。
学校面积不大,墙边杂乱的电线明白无误地告诉来访者这里城中村的身份。前后两栋教学楼加几间独立平房,还有已经被拆除的几间房子。
立新小学是在2014年搬到这里的。苏州市姑苏区国资委下属企业姑苏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将此地出租给立新小学。
2014年,立新小学规模最大时有28个教室,吸纳了15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苏州市政府官方网站的公告显示,2015年,苏州市包括立新小学在内的70余所子弟小学通过了苏州市的子弟小学“提档升级验收”,立新小学一年后又成功申报田家炳基金会苏州学校项目改进计划。
两年后的2017年,苏州市政府再次通报已完成外来工子弟学校进一步提档升级项目,75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立足2016年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薄弱环节,围绕学校设置、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经费保障八个方面开展提档升级工作。
但是,2017年6月9日,姑苏教育投资公司给立新小学发来的一纸通知,让双方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公司通知立新小学,“考虑到房屋周边交通、环境等因素,不再继续出租该房屋办学”。后续发来的律师函中还提到“立新校内部分房屋存在违章搭建或安全不达标情况”。
2017年7月3日,姑苏区文教委通知徐兵等立新小学管理层召开紧急会议,徐兵所做的会议记录显示,文教委要求立新做好家长安抚工作,“停招一年级新生,2-6年级学生正常开学上课”。这意味着,立新小学将停止招生,直至所有学生毕业,学校将消失。
徐兵此后谋求续租未果,在姑苏区教育投资公司连发律师函催促腾退后,被起诉至法院,2018年7月31日,案情审结,校方败诉,被要求“15日内腾清场地、房屋”。
800多名学生开学时将无学可上。姑苏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透露,知悉判决结果后,姑苏区政府有关部门紧急行动,仅用4天时间就拟定了安置方案,立新目前3-6年级的800多位学生,将保证他们顺利毕业。
最后的安置方案,便是将“打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安置在公立的勤惜小学校址上。
10年间校舍变更
10年间,立新小学多次搬家。
“打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于2008年在苏州市姑苏区政府主导下、由两所打工子弟小学合并成立,校址为姑苏区江天路128号。由原苏州市平江区教育文体局出租给立新小学作为校舍。
2008年是打工子弟小学的好光景,苏州市首批70余所外来工子弟合格学校揭牌仪式在立新小学召开。
到了2013年,姑苏区决定新建一所公立小学和附属幼儿园,2016年最后敲定复建“百年名校”勤惜小学。勤惜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其后100年间历经多次更名,2008年因生源问题停办。
勤惜新校计划占地面积约244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1.5亿元,预设48个班,2016年开始招生。校址就选定在“打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所在的江天路128号。
这是两个学校的第一次交集,以“打工子弟小学”立新小学的退出为结局。立新小学与原平江教育文体局的租赁合同为一年一签,在2013年7月31日到期。租赁协议到期后,协议将终止。立新小学不得不配合政府规划搬离。
据当年《姑苏晚报》报道称,“姑苏区教体局教育处吴建红说,立新小学是一所合格的外来工子弟学校,该校的办学许可证尚在有效期内……如果办学方找不到合适的校舍,或无法按时顺利开学,姑苏区教体局将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立新小学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有学上。”
徐兵选定了沪宁高速公路边工业区的旧厂房,签订了五年租约,但这一旧厂房因房东——南亚丝绸公司手续不齐全,被苏州市相城区城市行政管理执法局强行拆除,为此,立新小学还和房东打了一场民事官司。
2014年,立新小学搬到了此次安置前的最后一个校址:位于拙政园附近的东北街15号。巧合的是,这里是原勤惜小学废弃多年的校舍。
徐兵本以为,这将是学校的最后一次搬迁。不料,4年后的这个夏天,立新小学再次被迫搬迁。
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逐步统一待遇
与“公立小学”勤惜的家长不同,“打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的家长,则带着孩子提前几日就完成了报名,虽有部分人对隔离不满,但更多的立新家长说,“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统计显示,2015年苏州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达43.87万人,比2014年增加5.4万人,公办中小学共吸纳33.89万人,公办学校的总吸纳率已达77.25%。但是,对于剩下那些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的外来务工者来说,他们可能只能选择打工子弟学校。
这些打工子弟学校里的孩子们,遇到的难题不断。比如,学籍问题。根据徐兵的统计,因历史遗留、子弟学校分流安置等原因,立新学校里至今仍有200多人没有学籍。
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2014年教育部宣布全国学籍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并稳定运行。2015年苏州市教育局也曾发文,将审核备案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举办的合格学段即小学的学生纳入学籍管理,学生将获得全国统一的学籍号。但是,立新小学中,“2014年从无证办学的炎洋小学自发转过来的一批学生,至今没有学籍”,徐兵表示。
炎洋小学2015年因无证办学、消防隐患等问题被关停。根据徐兵的说法,苏州市教育局安排学生分流到姑苏区等三个区,姑苏区安排了部分学生分流到立新。
尽管明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很难和公办学校竞争,立新的多位家长仍表达了不满。在立新上学年的课表上,多位老师身兼数职,同时负责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立新学校的教学楼是由以前废弃的校舍翻修改建,在规模萎缩前,教室常常人满为患。
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室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堪忧,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教师流动率过高,教师收入低、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在生活上也面临生活习惯较差、食堂饮食质量差等生活问题。
近年来,每学期2800-3000元的学费、500元的预订费,对于立新的家长们来说也并不轻松。
“只能说是没办法让孩子在这边有个学校将就一下,如果能有一点办法也不会让小孩儿在那种学校上学了”,家长张霞表示。
熊丙奇则认为,如果积分入学设置的门槛过高,有的学生达不到入学标准,公立学校进不去,子弟学校又被关停,就只能回老家做留守儿童了。
2017年1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苏州市教育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要求,拟在2020年末保障90%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提高全市的教育公平度。
新京报记者 王文秋 苏州报道
A12-A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文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