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革命》
作者:(美)李海燕
译者:修佳明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我们往往将“爱情”视作一种私密体验,而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恋爱却成了相当轰动的公共话题和公共事件。作为一种观念的“爱情”,它不仅是个性解放的先导,也与妇女解放、启蒙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叙事密切相关。李海燕这本《心灵革命》便因出色地剖析了中国200年来的爱情进化史,拿下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从晚清、民国到“五四”,直至上世纪40年代之前,情感的话语一直在中国文学与通俗文化的领域里占据了支配性地位。伴随20世纪初“自由恋爱”(free love)的理想和弗洛伊德性欲理论的引入,我们的“爱情”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转变过程。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爆发了一场围绕爱情、婚姻与性的社会论争。在此期间,“性”跳出了浪漫爱的影子,成为真正的社会话题和表达工具。“多情人”、“浪漫派”、“儿女英雄”这类诉诸情感的主体,代表了何种意识形态的信仰与价值?从儒家理念中无性化的道德的“情”,转向浪漫爱、性欲和爱国热情,情感如何成为现代中国自我、性别和群体概念演变的组成部分?在《心灵革命》一书中,上述问题都得到了新颖而深入的解答。(董牧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