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上市公司“回购潮”,也一定要擦亮眼睛,不盲目跟风。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计702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公告,其中490家已实施回购,合计回购资金达241亿元。
2015到2017年间,曾有过两波大规模回购,总额达到251亿元。最新的这轮回购历时8个多月,总额已达241亿元,接近前两波回购的总和,所以此轮回购也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回购潮”。那么,这样的回购能否有效提升市场信心,让低迷的股市回暖呢?
实际上,回购能否提升市场信心,不仅要看回购的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更要看回购的动机。如果动机不纯,或者回购的目的不明确,对市场的影响、对投资者信心的提升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正常情况下,回购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信心、传送信号的一种有效方式,那就是大股东对企业的前景是充满信心的,对投资者利益是有保证的。因此,每当企业发布回购消息,市场都会感到很兴奋,股价也会随之上涨,有时甚至涨幅很大。
然而,从近几次规模较大的回购情况来看,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回购动机,有的是对企业前景看好,有的是为了防止控股权旁落,有的是股权质押比例过高,为防止爆仓而被动回购。如果是后者,股权回购不仅不能提振市场信心,反而传递出企业面临风险的信号。在近期的回购事件中,此类情况比较严重。
更重要的是,一些企业在发布了回购的公告之后,迟迟没有落实到行动。有的则完全是在忽悠,完全没有条件回购,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或避免股价继续下跌采取的一种非理性手段。当回购公告发布以后,不仅没有带来股价的上涨,反而跌得更凶。如此操作多了,又怎么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呢?如果投资者“配合”了企业的回购,岂不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损失。
面对史上最大规模回购潮,投资者“无动于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投资者无法弄清楚企业是真回购还是假回购。企业的真实回购动机,对投资者的选择和判断影响非常大。如果企业回购的动机真实且纯粹,那么回购对企业、对市场、对投资者都是有益的,就一定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反之,则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监管层正在按照市场需要,力争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调整,鼓励企业恰当实施回购。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股权回购作用,不仅要在政策上立规,更要在监管上加强。
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上市公司“回购潮”,也一定要擦亮眼睛,不盲目跟风。尤其要对回购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观察,对那些公布了回购公告,但资金状况欠佳,甚至随时有可能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切不可跟风买入,避免给投资带来损伤。
□谭浩俊(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