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曲艺的未来?

2018年09月1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曲艺研究曾借助说唱俑来论证曲艺的发端。图为四川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图/视觉中国

  9月11日单田芳先生故去,怀念先生时我们想起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但更多听到的声音是:单先生去了,传统曲艺的未来会怎样?每当有老一辈艺术家,或者某个艺术流派的代表去世,大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和焦虑。他们离开了,留给观众和这个世界还有些什么?这门艺术有合格的传承人吗?

  本版时间轴整理自薛宝琨著《中国的曲艺》及《文艺研究》2006年第08期“‘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关系考辨”一文,作者吴文科。

  清代,有人把“曲艺”定义为表演艺术。产生了许多新兴曲种和流行曲目。

  西汉《礼记》出现“曲艺”两字,指经世学说之外的小技能。

  唐代,曲艺成熟期,出现“俗讲”和“变文”,前者起初是佛经的讲唱形式,后来有了娱乐性质,讲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朝时事。“变文”是“俗讲”的文本形式。

  宋代“说话”是曲艺成熟的标志,“说书”艺术——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等,由它一脉相传。讲述者不再是佛门高僧而是“说话”艺人。

  民国,“曲艺”涵盖曲艺和杂技,这种涵盖两个门类的定义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头几年。

  1953年,“曲艺”去除杂技部分,真正成为表演艺术门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