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不停车街区,还“背街小巷”原本味道

2018年09月1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胡同管理得好不好是让生活于此的市民是否产生“获得感”的关键。

  新京报报道,经过近四个月的整治,王府井地区周边15条道路和胡同已全部实现不停车,打造成全市第一个“不停车街区”。到2025年,东城全区将实现胡同“不停车”。实现“不停车街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与周边22家商业配套停车场联动,让原本停放在胡同里的车辆停放到了周边商场停车场。

  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周边商场停车场使用率,也还胡同以“宽敞”的原貌,可说是一举两得。当然,胡同作为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好胡同的停车等问题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胡同是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与故宫、恭王府等宫殿、府邸所代表的“高大上”不同,胡同则是北京接地气的象征,更是与每一位生活在此的市民、商户息息相关。

  当代作家汪曾祺曾这么描述胡同,“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安静,哪怕偶尔的聒噪,都让胡同如此有韵味。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轿车逐渐增多,为了停放自家车辆,生活于此的市民以及商户便在胡同里装上了各式各样的地锁,三角形、半圆形、铁链式、桌椅式……本来就狭窄的胡同边上增加了这些,停放着车辆,行人和机动车通行都受影响,也时不时产生各类纠纷。原本井然有序的胡同变得乱糟糟,各类问题的叠加则让胡同里的居民生活在了一个“脏乱差”环境之中。

  因此,胡同停车问题看似是小问题,实则却是个“大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胡同管理得好不好才是让生活于此的市民是否产生“获得感”的关键。因为它极易与近在咫尺的高楼大厦相比较,高楼大厦有现代化、精细化的管理,胡同也同样得有,否则便容易让生活于此的市民产生被忽视感。

  为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留住北京城市的“魂”,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2017年4月公布的《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提出“十无”治理目标,将“无乱停车”列为其中之一。

  其实,精细化治理需要城市管理者拿出绣花针一样的功夫,认真对待每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秉持对市民利益和需求的充分尊重和了解的原则,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北京市首个“不停车街区”的建立则是相关部门经过了大量的摸排和协商,在尊重每一位生活于胡同里的市民及商户利益,又不损失商场利益的基础上。比如,聘请律师团队研究制定政府与商户签订的“协议”,商户与居民签订的“协议”,从法律上保障各方利益。如此,相关方才对一项公共服务的供应给“满意”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背街小巷是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东城区打造的全市第一个“不停车街区”则是对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愿更多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更多城市的“背街小巷”,给更多市民以获得感、幸福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