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无处安放的“通俗”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许骁

  2003年火热一时的电视剧《金粉世家》,让“张恨水”这一名字重新回到了许多普通观众与读者的视野。但比起民国时期张恨水红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的情况,仍可谓相去甚远。这其中固然有时过境迁的因素,却更在于文学史和批评界几十年内对他的忽视。

  张恨水是活跃于20世纪20-40年代的通俗小说大家,在几十年间写出了百余部中长篇小说,总计超过两千万字。其中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几部代表作,更成为现象级的作品。虽然绝大多数写作不脱离情爱题材,但张恨水的“俗”,主要是贴近平民视角和人间本色,并内含着对陈旧套路的变新和悲悯的格调。可毕竟因为这“俗”的胚子,难入文化精英阶层与变革先锋者的眼。于是,在他当年受到市民阶层极广泛的喜爱的同时,就一直经受着来自新文学界的批判。他的作品被贴上标签,是为金钱的鸳蝴文学,被斥为“封建余孽”,是高呼启蒙的新文学发展路上的对手和阻碍。

  有一则关于鲁迅和张恨水的小故事常被引用,鲁迅在1934年一封给母亲的信里写道:“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新文学主将鲁迅的母亲并不看儿子的书,而鲁迅也不得不根据母亲的阅读口味,为之购买张恨水的小说。当新文学研究者提起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启蒙者的艰辛与无奈。但它也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现实——即便在大变革的时代,先锋们的声音也并不能穿透一切,代替一切,其他的声音与需求,仍然是合情合理,抹杀不了的。张恨水所代表的新旧交融、雅俗互现的姿态,也许在历史叙述中被边缘化,但在真实的历史时空,却有着极深厚的基础。

  八十年来,享受过热闹与追捧的张恨水,也受尽了冷落与寂寞。今天,我们有可能拨开层层的帘幕,认识一个独立的、真实的作家兼报人张恨水吗?我们能给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不概而视之的公允对待吗?最近,由解玺璋撰述的《张恨水传》出版,我们也借这个机会,再一次回看张恨水的文学世界和围绕他的纷杂评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