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健康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1:健康周刊

抗肿瘤药市场进入“战国时代”(1)

专家提醒,研发投入大,失败率高,企业切勿跟风乱入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9月,卫材(中国)用于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和记黄埔医药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呋喹替尼先后获批上市。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随着新药上市审批提速、进口药品审批提速等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已有8款抗癌新药/进口药获批上市,其中最短的审批时间仅5个多月。

  近年来,中国抗肿瘤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抗肿瘤药物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尤其是对PD-1/PD-L1抗体的研发热情高涨。业内专家提醒,抗肿瘤药虽是近年来的热点,但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投资大,企业入场一定要慎重,切勿盲目跟“热点”,应评估企业自身实力后再做投入。

  88家上市企业涉足“抗癌”药品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估计每年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

  著名的医药市场分析公司EvaluatePharma预测,未来五年,肿瘤治疗药物仍然是全球市场销售中最好的领域。到2022年抗肿瘤药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增长至192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2.7%。其中,靶向药是未来抗肿瘤药物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2017年全球抗肿瘤药销售额TOP10显示,销售额前10的抗肿瘤药物全部是靶向药,包括6种小分子靶向药和4种大分子靶向药。

  政策方面,国家在积极缩短新药、进口药审批时间的同时,也对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种药品实施零关税、推动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目录等。庞大的市场需求加上政策利好,各大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自己的肿瘤药管线。据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抗癌概念股共有88支,包括恒瑞医药、复星医药、贝达药业、科伦药业、石药集团、上海医药等。

  A股“抗癌”龙头股、以抗肿瘤药物发家的恒瑞医药备受关注。据恒瑞医药2017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恒瑞医药抗肿瘤行业营收超57.22亿元,同比增长18.47%。截至目前,公司已上市的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创新药马来酸吡咯替尼及片、创新药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多西他赛注射液等8款产品,除了8月刚刚获批上市的1类抗乳腺癌新药马来酸吡咯替尼及片(被称为“口服赫赛汀”)外,其余7种全部进入医保目录。其中,阿帕替尼2017年销售量达到82.66万盒,同比增长73.55%。

  恒瑞医药正在研发的PD-1在国内已进入临床三期试验,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1.11亿元;PD-1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注射液已申请上市,4月获得药审中心承办受理。9月14日,就抗肿瘤药研发战略、研发投入等问题,新京报记者向恒瑞医药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日未收到回复。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告诉新京报记者,上市药企一窝蜂投入抗肿瘤靶向药研发,但不见得都在真正做研发,有的企业是以热点为噱头提升股价,融资而来的钱也未必会全部用于研发,反而有可能用于炒房地产、炒股等,“毕竟做新药研发风险高,抢得头筹才有胜算。”

  资本+政策助推药企“跑马圈地”

  对于未上市的创新药企业而言,要解决抗肿瘤药物研发期高投入的可持续问题,更需资本的介入。抗癌市场的广阔前景,也让资本青睐“抗癌专利”。

  今年5月,核心研发肿瘤免疫联合疗法的基石药业宣布完成B轮2.6亿美元融资,刷新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企业B轮融资最高纪录。聚焦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类疾病领域创新药的天境生物,也于今年6月获得2.2亿美元的C轮融资,创下中国创新药领域C轮融资之最,先后融资15.96亿元。

  与此同时,政府也看到了这类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认可度高、但尚未盈利的公司的特点,适当降低了上市准入门槛。

  今年4月24日,港交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此举引发了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歌礼生物成为第一支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华领医药、盟科医药、信达生物等也紧随其后,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8月31日,中国证监会在官网披露对《关于支持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在A股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提案》答复的函,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不再适用有关盈利及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发行条件。

  随着政策的开放,这些企业上市之路加速。如刚刚在7月获得10亿元C轮融资的亚盛医药,很快就在8月20日发起IPO冲击。亚盛医药官网显示,公司研发管线涉及细胞凋亡通路靶向药物、下一代激酶抑制剂等8款产品,其中7款产品已经处于临床开发中。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2017年,公司净资产分别为-1458.7万元和-1.32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而公司的研发投入每年均超过1亿元,今年一季度研发费用更是同比增长168.74%,预计今年研发投入将更多。

  “在以前,很多公司熬到一期和二期临床就资金断链了,只能找大公司收购。即便进入三期临床,大药企愿意投资,其中风险也不小,很多药品的研发就卡在了三期临床。但是一旦成功,未来收益会很高。”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指出,全球生物药研发几乎同步开始,而中国研发人才多、企业多,在生物药研发领域有着很大优势。但是,资金确实是这些公司继续解决的问题,而上市门槛的降低,为这类公司开通了更好的融资渠道。

  D01-D02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下转D02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