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40年过去了,为何说按“劳”分配仍未过时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赵斌

  和而不同

  当今,“按劳分配”的提法不仅没过时,反而通过扩展“劳动”的内涵,而更具现实意义。

  近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回忆按劳分配之争时称,“在今天看来,按劳分配似乎不是多大的事,但在当时可是惊天动地的。”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按劳分配”上取得突破之后,经过多年探索,最终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所谓按劳分配,在经济学经典文献中,指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凭借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动来参与剩余消费品分配的一种分配制度。

  后来市场型按劳分配淡化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泛指多种所有制,更多指向“劳动”。

  传统理论中的生产劳动,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劳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劳动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生产劳动的内涵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劳动。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8%。在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占比更是超过了70%。但显然,第三产业的劳动并非都是物质生产劳动。

  因此,在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仍需坚持按劳分配,不过这个“劳”有了更丰富的延伸内涵。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按劳分配中的“劳”更多地体现为科技劳动和生产性经营劳动。其中,科技劳动是一种高智商、高创新性、高产出的劳动;而生产性经营劳动则是一种智能型、决策型、开创型劳动。

  虽然这两种劳动都不是传统的那种物质性生产劳动,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这两种劳动的地位却日益凸显,它们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这些非物质性劳动的提供者理应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

  也就是说,尽管现在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相当严峻,但是在扩展了“劳动”的内涵以后,按劳分配的提法并不过时。

  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原始收入,再分配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初次分配又对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存在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主体必须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宏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只有在蛋糕不断做大做好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水平,进而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再分配水平。

  从过去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八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十九大“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尽管“公平”的重要性被不断强化,但是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却并未因此而受到丝毫削弱。

  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按劳分配”的提法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通过扩展“劳动”的内涵,而更具现实意义。

  □盘和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