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月明中秋,以家的温情慰藉人心

2018年09月2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所谓家庭,就是无论身在何方,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在这个小共同体中声气相求,休戚与共。

  天已微凉,中秋又至。这是延续千年的节日,也是数亿个家庭的邀约。在这三天的假期里,人们暂时从世俗羁绊中抽身,与家人从容地坐在一起,看月亮变圆,听盈风过耳,心绪归于平静。

  家庭与团圆,是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亘古不变的主题。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其实质就是人们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贤等家庭伦理抱有的美好期待。说到底,所谓中秋佳节,就是一家人齐齐整整坐在一起,面与面相对,心与心相连。

  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庭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家是血缘的纽带,亲情的润滑剂。有家在,家庭成员的情感才有了具体而微的载体,亲人的感情才会增益更多。故而,在中秋节,我们祈望每个孩子都能回家,感受家人之间的熨帖。而因种种原因未能归乡的游子,也不妨在今天放下心中焦虑,放下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去温习家的温暖,感受家人的亲情眷顾。

  我们明显感觉到,近些年,随着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社会流动日益加速,家庭的角色功能似乎也正在变弱。

  根据卫计委发布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是我国人口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一个直接效果是削弱了家庭的纽带作用,原本那些建筑于家庭之上的孝道、情感、互惠等价值也难免趋于淡漠。这本都是传统家庭伦理中的正向价值,但地理位置的隔膜让人们对此少了切身之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常在舆论场上看到诸多关于亲子关系不睦、夫妻关系失调的案例,不少关于家庭关系的吐槽动辄刷屏,“亲亲”“尊尊”的家庭关系,不再那么紧密。

  于此,重申家庭的价值,让传统家庭伦理中积极的元素复归现代家庭,就显得迫切而必要。而选择以团圆为内核的中秋节这天重申这一价值,再合适不过。

  从传统社会开始,家庭关系就是中国人主要的社会关系。时空骤变,现代社会将人们分离成一粒粒细沙,随时可能独自飘向远方。但家庭作为温情脉脉小共同体的底色没有变。比翼连枝、血脉相缘、互惠互助这些根植于家庭内部的正向价值,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

  如果说,天上的一轮明月象征着人间的团圆,那人间的每个家庭,也是为所有人掌着的一盏明灯。在中秋节,按时回家的儿女吃上母亲张罗一天的丰盛饭菜,不能回家的游子与家人打一通暖暖的电话,这便是家的所有意义。所谓家庭,就是无论身在何方,所有人都能在这个小共同体中声气相求,休戚与共。

  家庭,是少年最开始出发的地方,是他们一生故事的起点,是每个人“无可逃乎天地之间”的所在。与此万家灯火、清风朗月之际,惟愿归家和在外的每个人都能够放下焦虑、孤独、执拗,回归最初的自己,回归纯粹的亲情,在家的温暖中抚慰忙碌而又困惑的心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