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致青春片:青春留不住,不如随它去

2018年09月2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悲伤逆流成河》
《微微一笑很倾城》
《左耳》
《何以笙箫默》
《匆匆那年》
图为《悲伤逆流成河》电影海报。

  【聚光灯】

  青春,一直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它不只是爱情,还有友情,亲情,但最珍贵的,则是青春年少磨灭不掉的回忆。都市中的青春,永远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青春中的疼痛、伤痕、自顾自怜,更是大部分人都曾有过的经历,这些回忆不会随着时代变迁岁月增长而消逝。然而,随着《小时代》、《左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悲伤逆流成河》等青春都市题材的IP拆分成若干版权轮番登场,影视化爆发的背后,带来的则是套路化的审美疲劳。

  一部原著为三部曲的疼痛青春小说,硬生生地被抻成了一部长达70集的偶像剧。里面充斥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活在了一系列烂俗狗血的剧情之中,原著内容涉及出轨、失忆、失明、强暴、流产、天下有情人终成兄妹、霸道总裁爱上我等烂俗青春梗,集狗血之大成,在电视剧里又被硬生生地抻出了各种正能量,你能怎么办?

  放眼这类青春伤痕文学,其最本质就是一个“虐”字,虐得超脱现实,虐得潸然泪下,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同情主角,自动地带入角色,在忧伤氛围中感同身受,为之动容。但为何当初的读者,如今的85后90后,如今再看它们的影视化改编,却不再喜欢了呢?

  一方面,这是这代人中学和大学阶段看的书,当时的他们还稚嫩简单,唯美纯粹的一切便是他们对于青春最美好的记忆。他们渴望生活、憧憬爱情,谈论着《校服的裙摆》,说着《那些女生该懂的事》。沉浸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悲伤逆流成河》。而当少男少女逐渐长大,走入生活,直面“惨淡的人生”,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复杂的爱情、辛苦的职场和艰难的生活。于是,在眼界更宽,懂得更多后,再回望这些残酷青春和狗血剧情,只会觉得曾经的自己是多么可笑、幼稚、不切实际,反而产生了一种抵触感。

  相比这些已成过去式的故事,他们更愿意看成长后的故事,因为这是他们的当下生活,和如今的日常是同步的。另一方面,则是国内IP炒作成风的模式下,青青伤痕文学这块已被瓜分殆尽的大蛋糕了。这类题材呈现重复性的井喷状态,但制作水准却没太大提升。当读者看到这些曾经的青春记忆被影视化改编以后,所呈现的故事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模样之时,心里产生的巨大落差也会令他们对作品产生失望和愤怒。

  影视化改编相比原著文字而言,优势在于对原著故事的实景还原呈现。但当某些作品中硬生生靠对白去支撑剧情,只会遭到受众的诟病与吐槽。基于此,当制作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打磨故事内容,甚至流于“粗制滥造”,仅仅热衷于“短平快”式开发,以“重温当年青春”的噱头进行炒作宣传,故事结构混乱、制作内容粗糙,外加频繁出现的植入广告,只能造成对作品品牌价值的损耗。

  可这类青春伤痕文学的IP往往想吸引,且能吸引的只是原有的粉丝。社会的变迁,年代的更迭,阅历的不同,造就了属于每一代人标签式的青春记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是冯小刚记忆中的那段芳华,对于父母辈的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是小马哥风衣里抖出的英雄本色,而对于85后、90后来说,他们的青春是那一带作者笔下逆流成河的悲伤,是匆匆那年里每个人青涩的成长,是张漾和巴拉对于爱情的懵懂。这些符号化的记忆就像是不同的年代、社会、人的缩影。时代造就了代沟和隔阂,一代人的回忆只有这代人才有设身处地的感触与共鸣,哪怕再完整的故事对新观众的吸引力都是有限的。

  如今,00后作为新观众,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随着这批人的成长,市场下一波的潮流趋势随时更新迭代,有人说是漫改的天下,但不管是什么趋势,青春伤痕文学的改编已慢慢没有了市场。

  除此之外,与之竞争的还有玄幻和古装等架空的题材。这类与生活无关的故事可以抵挡一些时间的推移,免去了读者成长更迭换代的问题。毕竟,比之青春小说需要不断面对新观众的压力和挑战,对于受众群年龄的局限性,架空的题材只需建置合理的冲突和矛盾就好,对比那些拥有固定受众的改编作品,没有时代的限制和框架是劣势,更是优势。

  老观众可能呼唤不回来,新的观众却也吸收不进去。君不见,郭敬明、姚雪漫、安妮宝贝此类文学领军人物早已江山不再,审美的疲劳、薄弱的内容加上只顾消耗情怀的创作者,于是一出出自掘坟墓的好戏持续上演。生活已经让我们品尝到了成长的苦涩,而那青春的甘甜,就好好尘封在美好的回忆里,即使现在回看那些伤痕或许有着不谙世事的故作呻吟,但也请让它好好安放,不要为了圈钱再狠狠撒上几把盐。

  □秋小墨(剧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