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特刊·开篇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特刊·开篇
下一篇

让市场“赋能”精准脱贫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自古以来,富足、安定、有尊严的小康生活,就是民之所盼、众之所望。如今,我们终于站在了建设“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上,这令人心生感怀。

  民富则康。建设“全面小康”,需要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通过2018-2020三年的攻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中央层面的庄严承诺,也是保障民众基本权利的应有之义。道阻且长,决定了这必是一场“硬仗”。

  硬战之“硬”,首先在于任务的艰巨。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多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硬战之“硬”,也在于任务的反复。一边是数千万人亟待消除贫困;另一边还得确保已脱贫民众的生产生活持续稳定发展,防止再度返贫,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因此,脱贫道路上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懈怠。这也要求,在精准脱贫过程中,要引入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尤其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真正从依靠外力“扶贫”到自力更生“脱贫”。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经验表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精准脱贫本质上也是一场“效率与公平”并进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既需要着眼于“公平”的资金汇入和政策扶持;也需要着眼于“效率”,面向市场不断做大蛋糕,激发贫困地区的活力。

  鉴于此,显然有必要将市场活水更多引入贫困地区,这样扶贫才有了精准的靶点,从而有效避免扶贫政策的“空转”,提高各项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

  贫困地区更好地融入市场大潮,既需要各地推出务实的激励政策,也离不开众多企业的深度参与。在这方面,国企责无旁贷,民营企业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家印提到:目前,全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8万个左右的贫困村。我们现在有2500多万家民营企业,如果每300家民营企业中有1家帮1个村,就可以实现村村都有企业帮扶。

  产业、企业、就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很多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人力资源丰富,加之贫困人口向上流动的愿望强劲,身上也多保留着祖辈而来的勤奋基因,但良好的人力、物力往往囿于缺少平台,无力改变现状。

  而很多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拥有敏锐的市场触角、规范的经营模式、高效的推广渠道、先进的技术经验。而这些,恰恰是贫困地区发展最匮乏的“软实力”。两方合作,往往能引发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像“伊利营养2020”项目在去年帮助全国12万贫困学子实现健康脱贫;碧桂园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探索推进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形式在内的“4+X”扶贫模式,都是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标杆,也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应看到,在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扶贫模式也要从“救济性扶贫”、“开发性扶贫”转变为“赋权性扶贫”,也就是跳出救助者本位下的“给钱给物”型浅层次帮扶,更多地激发对贫困人群脱贫潜能和向上流动动能。而这些企业对贫困地区、人口的赋能,无异于对精准扶贫的强劲助力。

  精准脱贫需要市场“赋能”,市场“赋能”需要企业尽责。说到底,扶贫就是一场“责任的长征”。要想在这条路上行稳致远,就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方各尽其责、协力而为,用责任感构筑起脱贫最坚实的“城墙”。

  □孟然(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