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特刊·企业志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2:“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特刊·企业志

雪松控股 独创“1%-100%誓言”扶贫体系

持续投入1%的员工工作时间、1%的年利润,助力当地人口100%脱贫,促进当地旅游产业100%产业升级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5月9日至10日,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前中)一行深入考察毕节项目。
通过对贵州毕节的扶贫,雪松致力于打造旅游产业扶贫新样板。
A特12-A特13图片均为企业供图
为找准毕节扶贫的关键,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专门带队深入察看当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

  作为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唯一一家世界500强民营企业,雪松控股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坚守实业兴中国,创造价值报社会”的企业使命。

  目前,扎根实体经济21年的雪松控股已拥有供通云供应链集团、化工集团、文化旅游集团、雪松地产集团、社区生态运营集团和金融服务集团等六大产业集团,同时拥有齐翔腾达、希努尔两家A股上市公司。2017年,雪松控股营收突破2210亿元,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位列第361位。

  在坚守实业的同时,雪松控股始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独创“1%-100%誓言”扶贫体系。通过对贵州毕节的扶贫,雪松致力于打造旅游产业扶贫新样板、东西部协作的民企新标杆。

  

  “强根造血”

  投资30亿助力毕节旅游扶贫

  今年6月,雪松控股宣布,规划投资30亿元,通过“强根造血式”旅游产业扶贫,助推毕节成为贵州旅游集散中心,助力毕节打赢脱贫攻坚战。

  公开资料显示,毕节,地处乌蒙山腹地,旅游资源独特,自然条件良好,民俗文化丰富。本是旅游好去处,但受制于产业配套和商业运营不足等短板,目前仍有农村贫困人口72.46万人,约占贵州全省的1/4。

  为找准毕节扶贫的关键,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专门带队前往毕节黔西县新仁乡化屋基、自由村、乌江源百里画廊等地,深入察看当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贵州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近年来旅游业保持“井喷式”增长,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地理位置位居西南中心的毕节,自然条件良好,旅游资源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我们有信心把毕节旅游打造成为增长极中的增长极。”在考察后,张劲表示:“打通产业链,在连接上下功夫,通过强根造血,把资源打通,把优势盘活,将毕节打造成为贵州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成永不落幕的旅游嘉年华。”

  找准方向后,雪松控股计划借助其旗下文化旅游集团的多年旅游产业开发经验,整合贵州毕节当地旅游资源,创新升级旅游业态,并将力争在2019年8月完成一期工程,待项目实现盈利后整体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

  雪松控股旗下雪松文旅集团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运营经验,而毕节具有丰富的“三色”资源,即绿色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特色资源。雪松控股将开发运营经验带入到毕节,充分挖掘“三色”资源的优势,为毕节在全国旅游产业链中找到价值点,完善文旅小镇、精品酒店、主题公园等旅游基础设施,为到贵州和西南旅游的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聚拢人气,带动人流,显著增强毕节的旅游吸引力,打造贵州乃至西南的旅游集散中心。

  在贵州毕节的扶贫过程中,雪松控股将独有的“1%-100%誓言”社会责任体系创新运用于扶贫工作中:持续投入1%的员工工作时间——鼓励每位雪松员工发挥所长,利用全年时间的1%,投入到毕节扶贫当中,持续性地投入1%的年利润,在扶贫结束时确保参与该项目的人口100%脱贫,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实现100%产业升级。

  雪松控股的“1%-100%誓言”扶贫工作在毕节当地受到了认可。贵州省毕节市扶贫办副主任黄春称,与其他企业在毕节开展的扶贫工作相比,雪松控股此次扶贫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投资规模大、运作规范、风险稳控,可建立起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真正做到帮扶到户,解决贫困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

  毕节市政府则表示,期待此次项目成为本地旅游帮扶的典范,为毕节试验区旅游业的发展打造目标样板,成为该市今后开发旅游扶贫项目的范本。

  张劲表示:“雪松来毕节是真扶贫,不做秀。雪松不光是投钱,更要拿出精力;不光是建项目,还要长期运营,夯实长效脱贫的产业根基,强基础、拔穷根,毕节文旅项目在实现盈利后将整体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

  盘活资源

  变农民为“合伙人”

  以旅游为精准扶贫的方向之后,雪松控股致力于将旗下的产业资源与毕节的自然资源相对接,打通资源整合的渠道,帮助毕节“出山”、“出海”。

  目前,雪松控股旗下拥有大宗商品供应链、化工、文化旅游、地产、社区生态运营、金融等六大产业集团。在实践当中,雪松控股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中心”的发展方向,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前端、深端产业项目,重点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将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部打通,为毕节培育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中心。比如供通云供应链集团可以发挥大宗商品产业链优势,帮助毕节的矿产资源“出山”“出海”和就地深加工,雪松社区生态运营集团将吸纳毕节的贫困人口就业,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吸引更多优质配套项目投资毕节,形成产业发展的集聚倍增效应。

  以旅游破题,以产业振兴,在贵州毕节的扶贫经验中,张劲总结了一套雪松控股的扶贫经验——留下一片真正的“摇钱树”、留下一群内生的“合伙人”、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以旅游业为扶贫往往会出现“误区”。由于旅游业存在一种“旅游飞地”,依托的是当地土地和旅游资源,但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很小,从事服务的人员基本来自外地,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共富效应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让当地支付环境、社会和文化上的代价。而雪松控股不仅出资金,还出人才、出管理,实现扶贫开发工作规范化、长期化、可持续,把项目“扶上马,送一程”,使它变成当地贫困人口的“摇钱树”。

  同时,雪松控股将超越简单的项目投入,把视角放大到整个产业链生态圈,连接各类生产要素,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机会,通过旅游就业、房屋出租、销售土特产品等方式,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合伙人”,使农民坐拥“租金”、“佣金”和“股金”,实现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在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推进普惠民生,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除此之外,雪松控股还将在毕节建立文化旅游培训学校,培养文旅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当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才储备。同时,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旅游创业扶持,不仅为在雪松景区创业的贫困人口提供优惠补贴,更手把手传授商业理念和商业技能,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仅是在企业之外,雪松控股将毕节扶贫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相联系,以“可持续的绿色未来”为核心主题,共同塑造“爱的共同体”。目前,毕节已经成为雪松控股文化建设和员工教育的基地。

  张劲表示,通过参与扶贫使得员工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创造·分享·爱”的能力,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待毕节模式成熟后,复制到贵州全省乃至全国,造福更多地方的更多人。

  投身公益

  成立“雪松公益基金会”

  除了精准扶贫之外,雪松控股还进行了多维度的公益的实践。回顾过去十年,雪松控股在扶贫、“一带一路”建设、教育等领域不断发力,务实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雪松控股注资逾3000万元成立“雪松公益基金会”,专门用于公益用途。自该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秉承雪松公益理念,基金会投入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在成立公益基金会的基础上,雪松控股提出“微公益”、“直接慈善”、“让受助者有尊严”等公益主张,关注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2011年,雪松控股出资30万元资助革命老区村组——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雁阳村,修筑唯一出村道路,解决该村出行难问题;2013年,雪松控股出资65万为广州五华县龙村镇水南村小学捐建爱心广场;2015年,雪松控股与东亚银行公益基金共同出资筹建的“萤火虫乐园”在广东省珠海市崇文学校落成,旨在改善该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除此之外,雪松控股同时积极投身于中西部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精准扶贫,纳西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主流艺术推广,基础教育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比如,其文旅主题旅游小镇——丽江大研花巷。在其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始终以挖掘、还原、展示当地纳西文化为己任,在项目立项阶段,就体系化地引入了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雪松旗下雪松地产集团、雪松社区生态运营集团也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不遗余力。2017年,雪松地产西安分公司向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办三庙村捐赠扶贫资金,援建玫瑰种植基地,助力贫困村发展农业,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社会价值

  实业回报社会

  以产业带动扶贫,用实业回报社会,雪松控股一直坚守实业。张劲表示:“创造实业价值,就是雪松最大的社会责任。”

  雪松旗下六大产业经营领域虽不相同,但其内核是共通的——通过创新商业模式、重构产业价值来不断向外释放正能量,用无形的力量推动有形的改变,让行业前进得更快,让客户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务,让沉寂的文化获得重生,让社会在一点点进步中变得更加美好。

  比如,作为中国现代智能供应链领军企业,雪松旗下供通云供应链集团通过大宗商品供应链“一揽子、一站式”服务,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雪松旗下化工集团核心企业齐翔腾达,将环保与安全置于最高位置,把传统意义上的“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做出“三新”(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效果;雪松文旅集团在建设文旅项目的过程中,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雪松旗下社区和地产板块,将社区服务与地产开发协同推进,用爱的注入来打造绿色、宜居、和谐的好房子、好社区。

  张劲表示,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雪松理应肩负起世界500强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雪松将在中国经济的沃土上创造更大的实业价值,向社会分享企业发展红利,成就一个可持续的绿色未来。

  企业问答

  1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你认为有哪些难点和问题?如何践行“精准”扶贫?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要找准“穷根”。脱贫攻坚,产业是根,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形式。我们经过调研,确立以“强根造血”模式参与脱贫攻坚能够解决当下产业扶贫的几个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首先是:扶贫项目变负担。凭着一腔热情大干快上,项目建起来后问题就来了,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盈利模式不清,项目运营收入很少甚至没有,相反还产生人工水电等一大笔支出,贫困地区骑虎难下,有苦难言。其次是短期见效不长远。有的项目对短期效果重视有余,对长期效果关注不足。把更多精力投入短平快产业,在长效产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产品营销等“内功”上做得不够。于是,扶贫项目短期效果似乎不错,但后续运营堪忧,甚至出现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再返贫的情况。再次是扶贫对象不精准。一些项目习惯于“大水漫灌”而非“精准滴灌”,产业发展起来了,但贫困人口“获得感”不够。扶贫收益大多流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群体,虽然总体收入在增长,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没有相应增长,区域内贫富差距在拉大。

  为找准毕节扶贫的关键,我专门带队前往毕节黔西县新仁乡化屋基、自由村、乌江源百里画廊等地,深入察看当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越看越对扶贫有信心。贵州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近年来旅游业保持“井喷式”增长,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地理位置位居西南中心的毕节,自然条件良好,旅游资源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我们有信心把毕节旅游打造成为增长极中的增长极。

  2 你对于未来的精准扶贫有怎样的期待?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雪松以践行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为己任,扶贫工作不以盈利为目标,不以虚名为诉求,不仅要避免形式主义,更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成为民营企业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标杆。

  雪松将通过专业的运营模式,为毕节在全国旅游产业链中找到价值点,完善文旅小镇、精品酒店、主题公园等旅游基础设施,为到贵州和西南旅游的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聚拢人气,带动人流,显著增强毕节的旅游吸引力,打造贵州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为当地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徐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