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培育新农人、农产品品牌化、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让更多农民受益
|
183.4万吨农货、9亿笔订单……这是拼多多2017年扶贫成绩单中的部分数字。过去一年,拼多多帮助农户搭上社交电商“高铁”,带动部分地区实现年销售额增速310%以上。
自2016年起,拼多多探索电商扶贫的新模式,经过不断摸索,“以拼代捐”成为拼多多电商扶贫的特色。精准扶贫并非拼多多顺带而为的举措,而是与平台的核心业务挂钩,拼多多通过培育新农人、农产品品牌化、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持续扩大辐射面,帮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今年,拼多多还将投入100亿元营销资源,深入到500个农业产地,不断扩大精准扶贫的大网,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以拼代捐
创造精准扶贫新型模式
据拼多多今年年初发布的《2017拼多多扶贫助农年报》显示,拼多多2017年共投入34亿资源,帮助全国农户销售183.4万吨农货,催生9亿多笔扶贫订单,在全国扶持起4.8万商家。这组数据,也是拼多多“以拼代捐”这一新型精准扶贫模式成果的体现。
拼多多采取“以拼代捐”的方式,联合各方力量投身精准扶贫事业。从农产品生产开始,到农产宣传等方面,形成完整“生产-推广-销售-盈利-教育-生产升级”的良性循环全链条。
“以拼代捐”的精准扶贫模式,缘起于2016年一位大学生村官的上门求助。2016年末,国家级贫困县山西临县的黄河滩枣丰收后却遭遇销售困难,当地大学生村官巩文斌向拼多多寻求帮助。为此,拼多多迅速开辟绿色窗口,帮“零经验”的村民运营网店。短短3个月内,其订单增至70万笔,当地2000吨滩枣一售而空,为全村人带去1200多万元的收入。
互联网发展愈加迅速,电商扶贫开始一枝独秀。拼多多在扶贫助农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有效模式,加码农业品牌化、大数据分析,从实际情况入手,成为电商扶贫的特色。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认为:“与传统电商相比,拼多多的模式在精准扶贫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给行业做了一个很好的佐证。”拼多多促进细分顾客聚集,帮助小众商品突破销售瓶颈,下沉零售渠道,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开拓更大市场。
授之以渔
带动农业品牌发展壮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贫困地区土特产提供电商销路,只是爱心助农的第一步,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于扭转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拼多多看来,解决农货滞销的“应激式扶贫”并非长久之计,最根本的还是要帮助更多的农民创出品牌、提升溢价。拼多多带动农业品牌发展壮大,也是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
拼多多培育大量青年农人返乡创业,孵化出“以果感恩”、“聚果生鲜”等一批农货“拼品牌”。“以果感恩”创始人张银杰就是在拼多多平台孵化出的一名新农人。此前,他在多家电商平台推广家乡的库尔勒香梨,销量始终难以提升,转战拼多多后,通过预售制提前聚集起600万斤的香梨订单,帮助乡亲解决了销售大难题。
此后,张银杰频繁参与到拼多多扶贫助农项目,并且带动乡亲们走起了公司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如今“以果感恩”已成为拼多多上知名的农产品牌,不仅帮助新疆、河南等地贫困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还将标准化的种植、采收、分拣、销售流程带进农村,技术反哺当地农民,让农户更多地参与到“互联网+农业”的浪潮中。
在拼多多模式的扶持下,浙江80后小伙江平创办的“果小鲜”,3个月带动村民卖出5000万元销售额;陕西90后小伙刘宇的“聚果生鲜”,一周内卖掉1.5万斤“郑爷爷的梨”,并和专家合作指导村民优化作物品种。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表示,推进农业品牌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此,拼多多与各地电商协会、农技部门、物流企业等协作,指导农民优化种植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孵化农产品“拼品牌”,同时还将标准化的种植、采收、分拣、销售流程扩展到更多农村。
深入源头
大数据提供因地制宜方案
在帮贫困户卖农货的同时,拼多多也遇到了问题——如何深入源头,从根本上帮贫困户脱贫。为此,拼多多将电商大数据应用到田间地头,将消费偏好习惯、品类增速等数据输出给农人商家,为贫困户提供因地制宜的种植、销售方案。
湖北京山县虎爪山的孤寡老人周振国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3亩红薯地,为帮助老人脱贫,拼多多团队联合新农人商家羊踏菜园,将原先一年四季只种红薯的生产方式,改为雪里蕻、红薯交叉种植,同时养殖纯生态山鸡,仅此一项便带来1万余元的收入。
黄峥说,在传统流通领域,拼多多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将消费信息反向输出给产地,让农民清楚地了解到目标消费者的偏好习惯、农产品品类销售增速等情况,同时依托消费数据为贫困户提供因地制宜的种植和销售方案。
“以拼代捐”扶贫模式下,拼多多的扶贫成绩单加速更新:截至2018年6月,拼多多已累计投入67亿营销资源,帮助全国农户销售367万吨农产品;超过4000万人次的消费者在平台购买过扶贫农产品;扶持起8万商家,累计帮扶超过1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直接和间接拉动包括各类平台商家、快递物流人员等就业超700万人。
在拼多多的“农货”版图里,河南中牟的鲜蒜、云南的小黄姜、新疆库尔勒的香梨……不断有新的扶贫点被挖掘,这张覆盖全国的精准扶贫大网也越织越大。
同题问答
1 在扶贫工作中,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拼多多运营部农货组高级经理许松:扶贫已成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国家一直希望能在源头增加农民的收入,“拼农货”能帮助农产品大规模上行,在解决扶贫问题方面有天然优势。工作期间,风餐露宿,山路崎岖颠簸、没有导航,甚至雨季遇到山体滑坡等各种经历都有,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2 你对于未来的精准扶贫有怎样的期待?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许松:我们2018年的目标是投入100亿营销资源,深入到500个农业产地,扶持起1万名新农人,累积20亿笔扶贫订单。目前,拼多多的策略是全力培养新农人,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怎么调动高知分子、白领们回乡,带动当地农货农民增收,是比较大的挑战,也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目标。
3 你感觉在精准扶贫中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许松:每挖掘一处新的特色产地,每次帮助农户卖完本来滞销的农产品,甚至卖出高价,都是极大的快乐和自我满足。就在前几天我们在百香果的产地,一位农民伯伯拉着我的手说:“拼多多一定要好好干下去啊,我们是真的挣到钱了!真的谢谢你们啊!”当时忍不住哭了,有一种复杂的喜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