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明引导员刘秀萍坚守岗位10年,谈文明引导经验称,交通法规必须精通
| ||
|
49岁的刘秀萍是丰台区太平桥中队的一名公共文明引导员。虽然是引导员队伍中的年轻人,但在这个岗位上,她已坚守了10年。在建银路口值守一年来,她发现不管是步行者、骑车人还是驾驶员,大家的“火气”都小了不少,都能安安静静在停止线后等待变灯。不少机动车驾驶员看到斑马线上有行人通过时,便自觉放慢车速,静候行人。
谈变化
干了十年引导员 路口秩序越来越好
“文明引导工作的确很辛苦,顶风冒雪,有时还会遇到特别不理解的乘客和路人。”回忆起刚从事文明引导工作的情形,刘秀萍坦言最初自己真的是有些不适应,为了管理好公共秩序,自己白眼没少挨,谩骂也没少听。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当文明引导员之前,在村里面的企业干了10年的会计工作。“2008年时由于企业效益不好,不少人都下岗回了家。”在当时是一个街坊向她推荐了文明引导员这份“工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她这一干就是十年。
建银路口紧邻西站,每逢春节、国庆、五一等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人流和车流都特别多。在刚刚创建文明路口时,秩序十分混乱,闯红灯现象严重,只要有一个人带头,就立马有人也跟着过,想拦根本拦不住。现在虽然还有少数人会闯红灯,但被我们拦下后,都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同时,随着礼让斑马线宣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机动车都能做到各行其道,不少驾驶员看到斑马线上有行人通过时,都能自觉地放慢车速。
在斑马线上,除了守护文明外,刘秀萍还曾救过人,去年有一位骑自行车闯红灯的女士在马路中间晕倒,而身边就是飞速驶过的车流,她凭经验判断路人低血糖,赶紧剥糖给她吃并将其扶走,路人事后也连忙道谢,表示以后不再闯红灯了。“其实现在有很多行人都能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守序出行。有了大家的配合,文明引导员的工作就更好开展了。”
谈工作
不能光有热心肠 业务也要精通
刘秀萍告诉记者,她所值守的建银路口很特殊,除了邻近北京西站人车流量大以外,它的南北向人行信号灯是非同步的,当从南往北方向东侧的人行信号灯变绿后,西侧的信号灯还是红灯状态,但最初我们都还没有注意这个细节,只清楚必须要引导大家按信号灯指示过马路,可遇到“较真儿”的人质疑“为什么这边的信号灯还不变绿,是不是坏了”时,我们还偏偏讲不清道理。
刘秀萍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在电视上了解到,有不少车流量大的路口都是“按照拉链式通行原则”进行的信号灯配时,目的是为了实现行人和转弯车辆的分流。第二天,她赶忙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传授给了同事。
由于旗语、手势标准,刘秀萍被推选为组长,现在,凡是队伍里要进“新人”时都要经过她的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宣传用语、旗语手势、交通法规这些内容我们都要对新上岗的引导员培训。”现在刘秀萍觉得,想要做好文明引导工作,光有热心肠还远远不够,交通法规这样的“业务”也必须得精通,如果存在疏漏往往就会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境地。
■ 现场
下雨值守提醒骑行人减速慢行
9月28日17时,离国庆长假还有两天,邻近北京西站的建银路口也迎来了它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候,进出站的旅客拉着大小箱包匆匆走过,机动车通行的速度也在渐渐放缓。上岗半小时后,伴随着几道闪电,天色渐沉,眼看要下雨,刘秀萍用最快的速度熟练地穿上雨披,紧跑两步又回到工作岗位。
“南北绿灯,行人抓紧时间走了,绿灯放行时间比较短,注意安全。”在雨中,刘秀萍一面用标准的旗语有条不紊地引导着来往车辆和行人,一面提醒过往骑车人注意雨中骑行安全,减速慢行。雨越下越大,眼见几个没带伞的青年人将书包顶在头上要跑步闯过红灯,刘秀萍顾不得拭去脸上的雨水,紧走几步抢到了他们身前拦住他们,“过马路千万要等绿灯,下雨天您就是再着急也得注意交通安全。”
刘秀萍从事文明引导工作已经有10年了,她说冒雨值守是常态,“这点雨不算什么,真要是雨下大了,雨披裹得再严实里面的衣服还是会湿透。”她告诉记者,出现下雨、下雪这样的恶劣天气时行人往往着急过马路,更容易忽视交通安全,而且机动车制动的距离也会变得更长,“这时我们工作就需特别谨慎,不转眼珠地注视各个方向来往的行人和机动车,不断提醒大家往线后站,防止心急的人闯红灯。”刘秀萍说。
■ 对话
希望文明礼让成为一种习惯
新京报:从事这么多年文明引导工作,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刘秀萍:我从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穿上了这身“柠檬黄”的制服,不知不觉就当了将近十年的公共文明引导员。近年来,所有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状态在发生着很明显的改变,公交站台、路口、公园里的秩序都与十年前大不相同,从十几年前一拥而上“挤公交”到现在守序排队“等公交”,特别是随着礼让斑马线活动的开展,不管是步行者、骑车人还是驾驶员,大家的“火气”都小了不少,很多人也能够安安静静在停止线后静候变灯。
特别是现在闯红灯的行人、非机动车数量都也明显在减少。我越来越觉得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文明引导员的工作更是不可或缺。说实话,十年前我从村里面的企业下岗后,根本没想到自己能为改善城市的文明状况尽一份力,现在我作为一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倍感自豪。
新京报:作为一名公共文明引导员,你对交通参与者有什么期许?
刘秀萍:时间长了,对行人、对路口也就都有感情了,之前也有朋友和家人劝我如果太辛苦就不要干了。特别是因为制止不文明行为而受到冷嘲热讽,甚至是辱骂时,我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一边偷偷掉眼泪,一边寻思着放弃。但当我看到,比我年龄还大的引导员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还在微笑面对、坚持柔性引导时,我就又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只要行人需要、家庭条件也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能够一点一点把路口的秩序管好,再为社会做点贡献,为大家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希望所有人都能按照交通法规出行。为了北京的文明风貌,更为了大家自己的安全。我更希望不管有没有协管员和文明引导员,大家都能遵守交通法规,慢慢地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