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来信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9岁男孩捡废品“还债”,该点赞

  据媒体报道,国庆假期,不少家长都会带孩子外出游玩增长见识。可重庆的9岁小男孩航航,这个假期却过得有点“惨”。

  起因是,航航两周前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为了打游戏,他将奶奶微信里的2000元钱用来买了装备。父母发现后,让他捡废品挣钱还给奶奶。这种惩戒虽然有点“残酷”,但却不失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办法。

  捡废品还债,可以让其知道挣钱不易,更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同时也有利于其在劳动的过程中知道“偷钱”的严重性。

  不少家长认为,小孩犯错可以护着,舍不得对其打骂。但航航的父母找出一个既能让其吸取教训,又能帮助其改正错误的惩戒方式,把原本的坏事变成有益的事情。的确值得点赞! □胡建兵(市民)

  给父亲颁发“手写奖状”,有爱

  据媒体报道,“2018年7月15日傍晚,我爸爸在长江里救了两条生命,爸爸是我心中的大英雄。”稚嫩的字体,朴素的话语。近日,一个7岁女孩给爸爸的手写奖状,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心。

  “手写奖状”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互动性的“有爱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人格塑造方面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通常来说,有什么样风格的家长,就会让孩子形成相似的作风,即所谓的家长的传承与沿袭。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好孩子也是家长最大的责任。孩子的价值观中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心知肚明。一张手写的奖状,两行稚嫩的字体和朴素表达的话语,在带给父亲莫名感动之余,也会触发如何对孩子进行人格塑造的教育反思。 □堂吉伟德(职员)

  “把商场扶梯当滑梯”,不妥

  据媒体报道,近日,重庆某商场底层扶梯,三名男童在写明“禁止使用”的20米长扶梯上,把扶手当成滑梯,连续多次速降,并做出危险动作,看得旁人胆战心惊。家长却不以为意,在扶梯底端录像,并夸孩子很厉害。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在不少公共空间,熊孩子任性而为的背后,通常都隐伏着家长角色扮演的缺位。在只有孩子们在场的背景下,“把商场扶梯当滑梯”可以归咎于男童们的社会化不足;然而,在家长们陪伴孩子们的情形下,显然要归咎于家长们的“无所作为”。

  面对商场扶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产生“把商场扶梯当滑梯”无可厚非。只不过,面对孩子们的“轻率而糊涂”,家长们没有及时念起“紧箍咒”,没有及时地叫停并以此为契机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而是一味地娇惯、纵容孩子们。显然是一种价值认同的迷失与错位。 □杨朝清(教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