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教育周刊·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6:教育周刊·专题

紫竹院学区:牵手家校社探索多方合作共育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紫竹院学区家委会举办亲子活动,孩子与家长参观科普展览。资料图片

  教育需要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各个环节需形成合力,共同配合。自海淀区开展学区制改革以来,海淀区紫竹院学区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开发实施家校社共育课程、培养家校社共育师资队伍等,探索家校社合作共育新模式。 

  

  整合教育资源 构建家校社共育生态场

  “家长们有强烈意愿参与学校事务,但不知道怎么参与;社区及区域内的资源单位希望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但缺乏途径;学校希望能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拓宽教育资源,但苦于渠道不畅……”海淀区紫竹院学区管理中心主任郭萍发现,近年来,家庭、学校、社会普遍意识到家校社共育的重要性。学区制改革背景下,学区希望能够通过统筹多方主体,整合资源,“把原本只有家、校参与的家校共育工作拓展为区域各界人士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家校社一体化育人工程。”

  基于此,6月13日,紫竹院学区宣布成立学校-家长合作指导中心,下设家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协调委员会,对学区家校社共育工作进行研究、规划和组织。其中,紫竹院学区家长委员会是北京市首家学区级家长委员会,承担着推动资源共享,对学校家委会进行指导的工作。

  据了解,为丰富家校社共育的形式和内容,学区相关负责人走访调研了54家资源单位,并建立优质资源基地、实践基地33家。“一方面,通过印制资源手册,使得场馆、活动场地、师资等资源实现区域共享,另一方面,开发区域资源课程,丰富家校社共育的内容。”海淀区紫竹院学区管理中心老师邓宝剑说。

  此外,紫竹院学区还建立由学校家校共育指导教师、资源单位的专家和学有专长的家长组成的共育智库,为家校社共育提供智力支持。

  开展各种培训 全面提升家校社“共育力”

  记者了解到,紫竹院学区从开发课程、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方面落地家校社共育。据悉,学区正在开发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已推出适合一年级、初一年级的课程,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幼小、小初衔接。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学区希望能够让优质课程资源惠及更多家长,营造家校社共育的良好氛围。”郭萍说。

  同时,紫竹院学区还联合街道成立家庭教育辅导站,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亲子活动、面对面指导等方式提升家长“共育力”,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学校层面,紫竹院学区计划牵头开展家校共育指导教师的培训。“通过每周4个学时共8周的培训,培育教师群体中的骨干力量,作为种子播撒下去,带动其他教师开展家校社共育工作。”邓宝剑说。

  郭萍认为,家校社共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未来紫竹院学区将通过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完善学区家校社共育资源库等方式,深耕家校社共育。“我们希望最终能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家校社共育品牌,使家校社共育工作成为紫竹院学区的亮丽名片。”

  ■ 案例

  统筹家长资源 共享先进经验

  六一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英语游园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举办。“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不同英文水平,我们设置了17个英文游戏,从游戏设计、物料制作到当天组织参与,均由家长志愿者全权负责……”提起游园会筹办过程,北外附小家长、学校家委会主任委员曹莹颇为自豪。“学校家委会在活动筹办上经验尚浅,从节目排练、游戏设计,到招募志愿者,学区家委会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与帮助。”

  据了解,紫竹院学区通过举办现场会、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形式,带动学区家校社共育工作的提升。紫竹院学区家长委员会主任委员、花园村二小家长理事会常务理事长黄中说,在学区的组织下,来自13所学校的27名家长代表组成了学区家委会,在这个组织里,大家相互启发,研讨交流家校共育工作的经验。“机构成立后,家委会的委员们都笑称,我们可算是找到组织,有同伴了。”

  “家长通过参与活动,也更加理解学校、学区的苦心,家长和老师及学校之间那堵透明的墙被打破,可以用心交流了。”黄中说。

  郭萍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家校社共育的推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不再是相互孤立的“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家校社携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基。

  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