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对视”之间明治维新150年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陈冬

  没有人能展示一幅明治维新的全景,围绕这场改变日本国运的历史变革,已经有太多种视角可供选择:宏观的视角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群像,微观的视角则聚焦单独的事件或个人。但无论视线如何交错,最终都会汇聚到明治维新这个原点上。

  然而,有没有一种可能,换一种全新的视角,把视线稍微偏离一下,让它不再瞄准明治维新这个靶心。也就是说,不再讲述樱田门外井伊直弼如何被刺杀,不再讲述孝明天皇讳莫如深的死亡,不再讲述白虎少年如何望着若松城堡的滚滚黑烟集体切腹自杀,不再讲述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1868年1月6日那天如何坐上“开阳丸”军舰逃回江户,甚至也不再讲述10月23日“明治”元年的诞生。

  在这个专题里,没有那些熟悉的明治“伟人”的名字,如坂本龙马、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高桥是清、岩仓具视、福泽谕吉,等等,即使是伊藤博文、吉田松阴和高杉晋作,他们也仅仅是作为一个例子和背景出现。甚至故事发生的舞台都不仅限于日本,而是日本和它的邻邦中国。

  日本与中国有着太多相似的经历,两国都曾经历了漫长的锁国岁月,又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列强环伺下如何变革自强,都成为它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甚至连口号“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听起来都分外相似。

  既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那么这两个国家在观看对方时会作何心态?它们又会带着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对方?是隔岸观火,还是感同身受?在彼此对视之中,是否会发现那些相同或不同?

  对视的本质,正是以各自的经验去看待彼此。对方的眼光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那些看似相同的不同和看似不同的相同。同样是闭关锁国,中国对日本因循陈见,少有所知;但日本对中国却洞察毫末,日日更新;同样是打开国门,中国对日本的黑船来袭无所闻问,而日本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却举国震动,甚至将其作为日后应对西方列强的教材。这些对视,最终结出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两个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果实,也注定了过去150年里中日两国的恩怨纠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