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对话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接受新京报采访

“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创办西湖大学”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昨日,杭州,西湖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校长施一公在会上致辞。图/视觉中国

  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此诞生。

  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现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浙江省省长袁家军,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共同为西湖大学揭牌。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施一公致辞中宣布,西湖大学从2019年开始将设立四席永久性冠名讲席教授的职位,将授予西湖大学引进的世界顶尖教授。据介绍,截至今年9月,西湖大学共收到海内外的五千多份申请,已有来自13个国家的68位科学家签约加盟。

  学生方面,被称为“西湖一期”的首批19位博士生于2017年9月注册入学;“西湖二期”的120位博士生也于今年8月26日入学。

  施一公表示,“这139位同学都曾拥有多种选择,但他们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毫不犹豫地来到初创期的西湖大学,开启自己的科学生涯。”

  

  “我107岁的爷爷对办学很支持”

  新京报:西湖大学从筹备到成立已3年有余,当时有着怎样的初衷?

  施一公:办这所大学不只是我的初衷,我跟我母亲以及107岁的爷爷谈这件事,他们很支持。

  这是四五代人的初衷,也是整个社会的初衷。

  所以,我们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到初衷,会获取很多力量。

  新京报:办学面临着哪些困难?

  施一公:西湖大学是新型大学,就像新生儿,有很多东西要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困难,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正是因为难,才有意义。

  当然,问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不是我们办学有多难,而是接受的支持有多大,我们真的很感动,无法用几行几页纸来表达,总感觉有太多的人没来得及感谢。

  两个月前,一位普通公务员,到西湖教育基金会办公室,拿出借记卡,刷了10万,几乎把他全部的积蓄捐给了西湖大学,工作人员劝都劝不住。

  我们有什么难的呢?有国家重点支持,有全社会的理解和鼓励,有点小难处都不值得说。

  “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

  新京报:西湖大学有什么办学特色?

  施一公:办学方式本身就是中国特色。一开始我们建议创建一所新型大学,总书记批示后,从国务院到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再到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还有社会力量,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

  西湖大学的财产不属于个人,不属于校董会,而是社会资产,我们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因此西湖大学会传承下去。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最长久的办学方式,这就是中国特色,只有在中国才能用这种方式把西湖大学做起来。

  新京报:西湖大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的突破,以后如何秉持初衷,持续性办学?

  施一公:国家现在特别看重民办教育,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修订,去年9月正式实行。

  国家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民办教育,是史无前例的。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西湖大学始终与社会保持联系,每一步计划都会征询社会意见,校董、捐赠人、顾问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都代表社会的声音。

  “以国际化方式进行学术判断”

  新京报:目前国内科研注重数字化的指标,西湖大学会有新的评价体系吗?

  施一公:指标体系是智慧棒,引导一个国家的学术评价、科技发展。

  现在的科研工作,有些还是很看重指标的数字,比如文章发表数、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数字化的指标,可能会把大家带到一个比较窄的道路上,忽视了对社会有贡献、处于科技前沿的研究。

  西湖大学向社会承诺,不会把这些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依据。

  新京报:具体将用什么评价方式呢?

  施一公:我们希望以国际化方式,由国际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来评价。一位科学家,主要看他的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以及实质性进展。

  如果你努力的方向是对的,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用5年、10年时间研究出对人类有用的成果,而不是用一两年时间出几篇文章。

  我觉得评价体系是一个导向,开创一所大学一定要有社会影响力,我们会以对人类有多少重大贡献来衡量。

  “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压力”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怎样创建世界级的大学?

  施一公:尽管现在只有300位教职工,但我们希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就是领先的科学家。

  我个人笃信无疑,西湖大学,将来一定成为一所让中国人骄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大学。

  我们是国内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目标定得很高,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压力。

  目前,西湖大学走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没有偏离设计和梦想。我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批和西湖一样的大学,和公立大学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

  办学目标是一样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负责任的人才,多元化教育一定会对创新有所帮助,西湖大学的历史责任就是尽一切努力,不辜负社会的期待。

  “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办西湖大学”

  新京报:你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施一公: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创办西湖大学。

  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前4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家立业。又用了10年,做了第二件事,就是帮助我钟爱的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科学学科,参与创建两个学院、扩大一个学院,为清华全力服务。

  似乎这两件事情,都是为了第三件事——创立西湖大学。办西湖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新京报:今天是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你最想对大家说什么?

  施一公:最想说的话就是,我们非常幸运,在新时代有这样的机会创办西湖大学。我们得到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家、上班族的支持和理解。每当聚会的时候,我们常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运气,能创办这样一所大学”。

  新京报记者 王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