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引导员刘建利认为,礼让斑马线需要“潜移默化”影响
| ||
|
今年60岁的刘建利是石景山文明办一名公共文明引导员,2012年参加文明引导工作以来,几年间,刘建利发现,以前路口那种让所有人头疼的混乱状态已经很难见到,路口秩序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但他坦言,礼让斑马线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离不开大家的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
现场 “我编的这些词儿都是老百姓的语言”
“生命诚可贵,不闯红灯价更高”、“往后来点,注意安全”、“不抢分不抢秒,交通安全要记牢”……10月30日,傍晚的北京街头气温只有个位数,在石景山区古城路口,刘建利像往常一样维持着路口的交通秩序,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他都要抽时间进行文明引导。在刘建利反复的“唠叨”下,个别想闯红灯的行人也都碍于面子退回了停止线内。
今年60岁的刘建利以前在单位上就是同事们公认的“热心肠”,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一定会帮忙搭把手。“退休以后我在家呆着实在闲不住,正好石景山区文明办的公共文明引导队来我们社区招募队员。”了解到工作的性质后,刘建利二话没说当天就报了名。
去年7月,刘建利来到了石景山古城路口,刚到路口工作时,刘建利就给大家留下了“热情”、“脑子快”的印象,为了便于管理,他自创了不下数十句文明引导用语,“我编的这些词儿都是老百姓的语言,便于记忆,就是希望能吸引到路人的注意力。”刘建利觉得,文明引导工作最讲究分寸,遇到闯红灯的行人,自己虽然不能真的动手把他们从危险区域给拽回来,但可以通过这些文明引导用语,不断对他们进行提示,激发起他们的自觉性,也让不文明的人自己感到惭愧。
讲述 交流引导经验 大家都会提前到岗
刚刚来到古城路口维护斑马线前秩序时,复杂的交通情况却着实让刘建利头疼,“来到路口前,我在公交站台维持秩序,但路口的问题更复杂,矛盾也更突出。”谈及过去石景山的交通文明状况,刘建利连连摇头,有不少行人缺乏安全意识,只要车流不是特别密集,就觉得能找到一条捷径闯红灯过马路。“最开始进行文明引导工作的时候,大家伙儿还不太听劝,甚至还有人扭回头来朝着我们喊:你放心,汽车不敢撞我,出了事儿算我自己的。”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的交通乱象,刘建利和同事们改变了原来规定的上班时间,每天都要提前二三十分钟到岗,交流头一天的管理经验,“出现什么问题时应该怎样应对”,“哪些情况需要大家共同协作”,就连个别经常不守规矩的路人,引导员们也要互相通气,力争提前劝阻。在刘建利看来,维持路口秩序既需要严格管理,更离不开积极鼓励,“遇到非常遵守秩序的或者听从劝阻的,我们还用手指‘点一个赞’。”
感受 “想在岗位上再多坚持几年”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石景山人,刘建利对于古城路口周边的交通状况非常熟悉,什么时段是大家上下班的高峰,哪栋写字楼的上班族最多,这些在他的心中都是如数家珍,
自从北京市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以来,刘建利越发觉得遵守交通法规、礼让斑马线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工作不是短期就能见到特别明显成效的,需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我对这个路口的交通状况非常熟悉,想在岗位上再多坚持几年。”
“夏季酷暑,冬日严寒”是文明引导员日常状态的真实写作,工作虽然辛苦,但令刘建利感到自豪的是,通过自己守护斑马线的行动,不仅使古城路口的出行秩序日渐改善,还帮助更多的出行者日渐养成了文明守序的出行习惯。“早七点开始坐地铁的上班族最多,以前很多年轻人为了抢时间挤地铁,经常是不顾红灯直朝地铁站的方向飞奔而去,通过一年多的引导工作,早高峰期间路口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不少年轻人也能耐着性子安静等候红绿灯。”
■ 对话
“文明引导是一份公益事业”
新京报:你对交通参与者有什么期盼?
刘建利:参与礼让斑马线工作一年多以来,我始终觉得文明出行是件利人利己的好事。路口的秩序变好,对所有交通参与者都是有意义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家互相理解。现在有的行人过马路的时候习惯看手机,非常不安全,年轻人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安全,时刻需要牢记“宁停三分、莫抢一秒”。同时也会影响正常转弯的车辆通行,交通秩序的改善,离不开大家的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
礼让斑马线活动开展一年来,我发现,以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最多也达不到七成,如今闯红灯这样的问题已经是极个别的现象,机动车礼让的状况也有了明显改观。
新京报:随着你年龄越来越大,是否想过要放弃这份工作?
刘建利:我从事文明引导工作已经有四年,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公益事业。交通文明与所有人都密切相关,文明引导员的工作更是不可或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且支持我们的工作。今年8月的一天,气温很高,每个人都是热汗直淌,衣服的前胸后背都湿透了。就在这个时候,有位70多岁的老太太拎着一个大桶走到我们的岗位前,来给我们送自己熬的绿豆汤。老人家跟我说,现在过马路比以前安全很多,非常感谢我们,今天太热了,也没有什么能帮你们的,给送点水吧。
今年我快60岁了,身体也不像几年前那么硬朗了,但我还是会坚持干下去,为大家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多说一句话,多一个提醒,就很有可能化解一起交通事故,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