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新技术进校园,个性化教育还会远吗?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大数据、AI等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学校教学中。 图/视觉中国

  老师利用移动端生成的学情报告,捕捉每个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完善改进教学;学生通过查看电子错题集,了解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正逐渐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教与学。

  从教学场景、教育手段到教学方式,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学校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技术如何影响学校教育?记者到学校进行了实地探访。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中小学教学

  “道德与政治学科的学习理解力最强,达到0.77分(满分1分);应用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在语文学科表现最为突出……”通州区一名小学生的“智慧学伴”app上,清楚地记录着他在各学科关键能力要素的表现。

  自2016年11月开始,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学伴”落地通州、房山等地的学校,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科优势,帮助老师及时发现问题,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新技术促进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此前,未来学校的建设重点在于学习空间设计、未来学习方式变革、未来课程体系再造、未来学校组织创新等维度,如今,随着新技术融入教学,大数据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新增维度。”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禹说。他观察发现,助力学生均衡全面发展和促进教育个性化,是新技术影响传统教育的两大方面。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北京不少中小学在教学、测试、评价等环节引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探索“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师生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学生可以使用云平台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app,实现对每名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并及时优化。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则利用O2O(online to offline)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如开展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提高课堂效率。

  不仅如此,一些学校也在硬件设施上下了工夫。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建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软硬件装备涵盖VEX机器人等多个平台,学生可开展人机互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

  拒绝拿来主义 建立校本特色数据库

  从顶层设计上,人工智能技术也“进”了校园。今年10月,北京市育英中学宣布与科大讯飞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应用特色校。北京市育英中学校长徐素霞介绍,双方将从建设人工智能环境、提升师生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养师生人工智能思维三大方面开展合作,打造智慧型学校。“除了在新校区建设上投入使用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外,还将通过培训教师,提升老师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使用热情;培养学生,开展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人工智能课程等。”

  在徐素霞看来,能否充分利用技术,为教育减负增效,需要以数据作为支撑,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

  徐素霞认为,不同学校的学生存在差异,一定要结合自身校情,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补充。“目前市面上相应的产品很丰富,不能一味‘拿来主义’。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关注课堂生成,快速进行学情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学校自己的数据资源库,针对学生需要补充完善的知识内容,为他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

  目前,育英中学已初步建立了记录教师动态教研过程的数据库,记录了老师在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的发展路径、头脑风暴碰撞出的火花,未来还通过更完备的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数据,描绘出学习轨迹和思维发展路径。

  张禹认为,随着技术发展,进一步实现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未来可期。“但无论怎么变,技术都只是为老师、学生所用的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徐素霞也认为,技术不能代替教学,教育始终是老师为主导的育人过程。

  教师角色从知识性教学转变为育人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目前停留在初级阶段。张禹表示,目前,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停留在了解和尝试使用的层面,如利用技术辅助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等,部分学校还没有深入教学。

  徐素霞认为,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平台居多,但资源较少。比如地理课件的开发,地震是怎么发生的?横波和纵波到底有什么区别?一些抽象的表示都可以借助图像、视频形式表现出来,辅助教学。”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对老师也带来挑战。张禹将未来老师的技术应用技能比作开车,一定要考驾照,应成为必备技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表示,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未来教师角色将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知识性的教学角色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育人角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知识的情景化/社会化应用能力是教师所关注的核心和重点。”

  问答

  未来的学校教育是什么样?

  张禹: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加开放和多元,课堂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一亩三分地。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徐素霞: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合作学习的“互动场”。首先,在环境建设方面,做到有线无线的高速覆盖,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场;学校和社会之间非常顺畅地连接,如校内学习资源和校外资源打通,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其次,未来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互动场,合作学习、交流分享将成为主流,学生能快速获取学习资源,老师能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实施个性化教学。最后,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社会学习能形成自然的衔接,老师、家长实时互动。

  余胜泉:未来教育的供给将越来越个性化;教育服务会越来越社会化,学习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学生和家长可以完全组合来自学校或互联网的教育服务,设计个性化课程和活动;未来教育的业态会是虚拟结合的,人际交往、个性养成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实体、实在的空间,而知识的讲解、传播、分享等,在虚拟空间或许可以做得更好、更有针对性;未来教育的形态将是泛在的、终身的,因时、因地、因需而发生,终身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未来教育将是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