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2018世界互联网大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33:2018世界互联网大会

柯佳时 AI和物联网带来新闻分发新可能

2018年11月0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柯佳时
美通社全球内容授权和发布副总裁。柯佳时表示,传统媒体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新闻分发的效率。

  柯佳时认为,所有的传统媒体需要利用社交媒体和AI,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传统媒体不能掌握AI等新技术,那么它们可能会与受众越来越远,因为有成千上万的自媒体在社交媒体上与传统媒体竞争,它们必须利用大数据来提升新闻的分发效率。

  美通社全球内容授权和发布副总裁柯佳时(Joshua B. Cohen)用中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泛滥是需要被重视的,它的严重程度仅次于气候变暖。”柯佳时表示,传统媒体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新闻分发的效率。

  社交媒体上假新闻泛滥需要被重视

  新京报:本次大会你的演讲主题是“探索全球新闻分发模式发展和创新”。目前全球掀起了一波以人工智能生产与分发取代传统的人工编辑推荐的浪潮,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趋势的?

  柯佳时:在全球范围内,虽然美联社、新华社等已经将AI应用到新闻生产,但我认为机器写出来的东西缺少一种精神,缺少那种能够击中读者内心的东西,我认为好的记者永远不需要担心被机器取代,因为只有人才能够赋予内容以真正的灵魂。

  不管是iPhone上的Apple News,还是中国的今日头条,这些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分发的平台已经成为读者接收新闻信息的首选方式。其实在新闻分发的趋势上,中国跟美国的情况很像,因为技术的发展不管在哪里,都会存在平行的情况。我相信即使美国跟中国没有来往的话,在新闻分发上依然会趋同。

  与此同时,我认为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泛滥是需要被重视的,它的严重程度仅次于气候变暖。在这个问题上,扎克伯格和Facebook有责任去解决它。如果有100条假新闻,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筛选走其中的90%,剩余的10%需要人工进行识别,但这需要社交平台重视起来。

  新京报:我们是否需要担心机器学习分发给用户造成“信息茧房”的问题吗?

  柯佳时:“信息茧房”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最初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学,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学习内容开始固定在某些领域,并且越来越狭窄。因此“信息茧房”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早就存在了。目前技术越是进步,越是不让你轻易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我认为肯定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传统媒体不掌握AI,可能会与受众越来越远

  新京报:面对机器学习分发,新闻行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柯佳时:所有的传统媒体需要利用社交媒体和AI,这是无法避免的。就像现在我们坐地铁回家,是看报纸还是看App?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在美国的地铁上看到有人还拿着报纸在浏览新闻。现在坐地铁,每一个人都在看手机,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

  如果传统媒体不能掌握AI等新技术,那么它们可能会与受众越来越远,因为有成千上万的自媒体在社交媒体上与传统媒体竞争,它们必须利用大数据来提升新闻的分发效率。

  新京报:你认为未来新闻分发模式会有哪些新变化?

  柯佳时:以前没有数据反馈,新闻媒体不知道你的受众是怎么想的,但是现在通过手机推送新闻的同时,我们可以搜集所有用户的信息。现在像腾讯,以及美国硅谷的很多公司,能通过你的支付信息和阅读习惯,形成每一个人独特的用户画像,并以此为依据向用户推送特定的新闻。

  现在记者在撰写稿件时,可以通过数据进行筛选,去考虑受众对哪一部分感兴趣。这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为你已经了解受众在看什么新闻。利用这些AI和大数据的能力,你能更加了解受众,让新闻App的打开时长从原来的一分钟延长到三分钟,甚至是一小时。

  同题问答

  世界互联网大会已开五届,过去5年互联网行业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柯佳时:最大的变化是,五年前用户还是在电脑上看新闻,现在大家已经都在手机里阅读信息。由大屏幕到小屏幕,新闻的写作就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果开头不感兴趣,那么他们不会接着读下去,这就要求记者把概要和重点放到文章最前面。

  展望未来五年,你认为世界互联网行业会有哪些趋势?

  柯佳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新闻分发上会成为主流,而物联网则让新闻无处不在。未来,我们刷牙时面向的镜子,可以成为阅读新闻的屏幕。亚马逊Echo和天猫精灵等智能音箱能让我们实现语音操作,随时接收新闻信息。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芯片很可能植入我们的身体里,这很可能在未来三十年、五十年里实现。

  采写/新京报记者 陆一夫 图片/受访者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