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undersX Ventures创始和管理合伙人梁海燕认为,早期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在底层技术方面的积累,一开始很多公司都是单纯地在某一领域上耕耘,但是当技术越来越成熟、数据越来越多之后,单一的技术不足以支撑整个复杂的应用场景,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合。
最近几年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专注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投资的FoundersX Ventures创始和管理合伙人梁海燕认为,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行业开始追求更为复杂的落地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算法已足够成熟
新京报:人工智能领域今年出现了什么新方向和新变化?
梁海燕:今年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应用正在加速,落地越来越快,在不同的行业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比如企业级服务领域,智能客服正在被广泛应用,企业中的流程管理越来越智能化,医疗、金融等传统行业也在转变。
新京报:去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有哪些人工智能的应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你期待看到哪些新应用?
梁海燕:去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安检过程中的“刷脸”,省去了很多人力成本。今年应该会看到越来越多综合性的应用,比如说在智能驾驶和机器人应用中,会看到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快速终端决策和控制技术的融合,以应对更复杂的应用场景。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
梁海燕:“融合发展”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早期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在底层技术方面的积累,很多公司都是单纯在某一领域耕耘,但是当技术越来越成熟、数据越来越多之后,大家就开始追求更广泛的应用。比如,自动驾驶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融合的综合应用场景。
早期的人工智能公司只需要做一个单一的技术就好,现在的这种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包括很多互联网巨头公司都会推出一些开放式的平台,底层的技术算法已经足够成熟,现在更需要的是创业者基于已有的算法平台,从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去思考将哪些技术融合到一起,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国内人工智能创业更偏重应用层面
新京报:人工智能领域受到资本市场热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估值过高、泡沫化的言论,你如何看待?
梁海燕:这种情况在国内可能会更加突出。优质的独角兽项目比较少,同时资本相对比较充足,就出现了一个资本过剩、估值过高的情况,好的项目需要投资人来抢,一抢估值就上去了。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讲,估值上涨有利有弊。估值一旦过高,创业公司该如何往下走是一个问题,估值有没有营收来支撑?公司成长速度够不够快?这会对创业公司带来一定的压力。
新京报:从你观察的角度而言,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梁海燕:美国的人工智能项目,从高校、研究机构出来的创业者相对多一些,很多都是大学实验室的团队,把一个研究型的课题慢慢地变成一个创业项目。他们会更关注一些基础技术层面的东西。
国内则更偏重应用层面,这也可能是和国内的市场竞争压力更大有关,促使国内的人工智能项目需要更快地往前走。在硅谷,投资人会比较有耐心等待初创公司长大,国内的耐心程度会低一些。
短期来说,国内的环境会促使初创公司更迅速地成长起来,但“短平快”的打法久了,就比较难去做一些长期性、基础性的技术投入,比如在芯片、半导体等相关领域的投入就会少一些。长此以往会使得公司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因为核心技术都没有的话,就一定会去依赖第三方。
同题问答
世界互联网大会已开五届,过去五年互联网行业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梁海燕:快速变化。几乎每一年的互联网行业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慢慢地你会看到,持续创造价值的东西会被保留下来,泡沫化、非理性的东西会像过眼云烟一样过去,但这个过程是非常快的。
展望未来五年,你认为世界互联网行业会有哪些趋势?
梁海燕: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赋能会是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趋势。个人会得到更好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整个社会的经济架构也会随之变化。
你对未来一年有什么期望?
梁海燕:不管世界格局有何变化,总体趋势仍是追求开放协作的共赢局面。
采写/新京报记者 薛星星
图片/受访者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