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风生
全面看待双十一,则不能只看销量一再刷新纪录。商业诚信水平同步提升,同样也关乎双十一的长远发展和美誉度。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如约而至。这不仅是个购物节,也是个狂欢节,由中国人创造,逐渐得到全世界认同。只不过,在消费纪录不断刷新的背后,节后退货率和投诉量也在大幅上升。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各路促销背后的套路与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发布的,关于去年双十一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显示,近8成非预售商品根本没有便宜。也就是说,多数商品双十一价格其实并不比平时便宜,甚至可能更贵。
那么,今年双十一又会如何,又会交出一份怎样的诚信答卷?
出现双十一号称“全年最低价”,实际却名不副实的现象,可能与成本等因素有关。这一天的销售额,在某些商家那里,也许要占到一年销售额的很大比例,但相关运营成本并不只在这一天发生。平时要促进销售,价格也不可能太高,会有各式的优惠券,以及不同时间节点的促销活动。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某些商家并没有诚信意识,把优惠活动规则搞得异常复杂,满减、优惠券、店铺券、赠品等“优惠”方式众多,虽然平台会有保价条款制约,但消费者想要比价却很困难。消费者如果愿意相信双十一价格更低,也就不会过多留意日常价格,找商家要求比价的消费者本来就少,要求平台方介入的更少,商家因而有恃无恐。
经过这么多年的节日文化熏陶,双十一价格更低的消费者预期早已形成,个别商家因此想要搭这个消费者低价预期的“便车”。只要别人确是最低价,我家虽然并非最低,消费者也不一定能发现。双十一销售量那么大,每件多赚一点,合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甚至会对全年利润形成重要影响。
双十一低价背后的套路与陷阱并不奇怪,关键是如何治理。每到双十一,市场监管部门都会下发通知,要求商家不得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或不履行价格承诺;相关电商平台也发布了价格保护机制,要求是最近3个月最低价,且至少再让利10%,节后15天价格也不能更低。
但在利益驱使下,商家的小聪明往往会被发挥到极致,防不胜防。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很多,逃避价格监测的途径更多,具体到每一个商品每一次交易,政府部门当然要重拳出击,电商平台更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但除此之外,消费者自己也要更重视维护自身权益。
具体到每笔交易,商家给的双十一价格是否与承诺相符,消费者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你若不较真,也就没人替你维权。如果遭遇价格套路,应该保留聊天记录、价格截图等证据,积极要求平台介入,向消费者协会以及相关部门举报。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较真的力量是巨大的,让不诚信的商家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才是最有效的威慑。
严格的部门监管,完善的平台制约,较真的消费维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希望双十一少些套路多些诚信,让消费者真正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各电商平台不断刷新销售纪录,固然是好事,但全面看待双十一,则不能只看到这些,商业诚信水平同步提升同样也关乎双十一的长远发展和美誉度。
□舒圣祥(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