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主题

书单 走进地中海历史的第一步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诺里奇
罗杰·克劳利
达尔林普尔

  近几年,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盐野七生的《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等大众历史图书走红,或多或少激发了中国读者对地中海历史的兴趣。地中海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是古希腊、希伯来等文明的摇篮,与地中海世界相关的历史书浩如烟海。

  提起地中海历史书,很多人首先可能会想到法国学者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佩里格林·霍登与尼古拉斯·普塞尔合著的《堕落之海》,以及剑桥大学大卫·阿布拉菲亚的《伟大的海》。不过,学术专著未必是恰当的入门书,不如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更为通俗的著作。

  诺里奇

  通俗版地中海历史的大师

  在通俗地中海历史写作者之中,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勋爵是不得不提的大师。他是英国老一辈的作家和历史学家,笔法雍容老派,有爱德华·吉本的恢弘气度。

  诺里奇的多部通俗历史作品与地中海世界有关,大多值得推荐。《地中海史》是一部不错的通史,以叙述为主,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到拿破仑远征埃及等地中海周边文明都有涉及。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极其复杂,可讲的东西太多,这本书算是构建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脉络,不奢望面面俱到。对地中海历史已经很熟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浅,但对于不是那么熟悉的朋友,这本书有助于搭建一个不错的知识框架。

  诺里奇的三卷本《拜占庭史》是一部名著。拜占庭帝国延续上千年,对地中海东部(黎凡特)的影响力极其深远。这三卷浩浩汤汤的大书详细讲述了拜占庭历史,有战争、国际政治,也有宫廷秘闻和贩夫走卒的市井生活。这三卷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诺里奇这个英国人实在是太爱拜占庭,太爱黎凡特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拜占庭史》的写法仍然是吉本风格的传统叙述史,这也是英国人最拿手的一种风格,而不是现代的“科学”写法。

  除却拜占庭,诺里奇还为另外两大地中海势力作了传:《威尼斯史》和《南方诺曼人》。威尼斯共和国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中国读者近几年已通过罗杰·克劳利的《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对其军事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诺里奇的《威尼斯史》是一部面面俱到的史书,对这个昔日海洋霸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探讨,一直讲到威尼斯共和国在拿破仑的攻打下灭亡。因极其详尽,《威尼斯史》篇幅很大,略显笨重,这大概是它唯一的缺点。但对喜爱诺里奇优美文笔的人来说,篇幅越长,享受就越多!

  《南方诺曼人》是比较小众的题材。估计中国读者大多知道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这对英国历史影响重大。其实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和此后稍晚,同样来自诺曼底的英雄豪杰(或者说土匪、雇佣兵、冒险家)还征服了意大利的南半部分以及西西里岛。如果想知道融合了北欧维京海盗与法兰西血统的诺曼征服者如何南下来到意大利并封疆裂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读读《南方诺曼人》就可以了。

  中国大众对西西里岛的主要印象可能是黑手党、明媚的阳光,以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性感的莫尼卡·贝鲁奇。诺里奇在其专著《西西里史》中告诉我们,西西里是欧洲和非洲之间的踏脚石、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大门。这里数千年来“一直是殖民地”,腓尼基人和希腊人、迦太基人和罗马人、哥特人和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和诺曼人、德意志人、西班牙人和法兰西人,曾入侵和争夺西西里。诺里奇很妙地道出了西西里历史的悲剧:“这忧伤,是源自漫长而悲伤的阅历,源自丧失的机会和未曾实现的允诺的忧伤。或许,是一位经历过太多次背叛,已经不再适合恋爱或婚姻的美女的忧伤。”

  罗杰·克劳利

  将地中海故事讲得动听的人

  既然已经谈到罗杰·克劳利的《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就顺带说说他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的另外两部:《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克劳利是英国历史学家和作家,通晓英、法、意、西、葡、拉丁、希腊、土耳其八种语言,2016年到过中国。三部曲的风格和诺里奇类似,注重优美文风和叙事技巧,在学术上没有新的见解。

  三部曲各自独立,读者大可以从其中任何一本读起。这松散的三部曲其实有着连贯和一致的脉络,大致是地中海制海权的争夺得失,以及基督教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交流。三部曲涵盖的时间达四个世纪之久,从公元1200年到1600年,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之间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冲突的年代。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和德意志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同样在这个时期,威尼斯从一个泥泞的澙湖小邦崛起为西方世界最富庶的城市。

  在这个时期,各国为争夺地中海爆发了激烈战争。居住在地中海周围的各族群(土耳其人、希腊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北非人和法兰西人)认为自己是在为争夺世界中心而战。但与真正的大洋相比,地中海其实是很小的。各民族之间的地理距离只有投石之遥,于是大海成了一个封闭的竞技场,大规模的厮杀就在这里上演。在这个年代,火药武器开始彻底地改变战争的面貌。大海是史诗般攻城战、血腥海战、海盗行径、人口劫掠、十字军东征和伊斯兰圣战的场所,也是利润丰厚的贸易和思想交流的途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漫长而残酷的竞争从本三部曲涵盖的时期开始,将大海分裂为两个迥然不同的区域,双方沿着海上疆界进行了激烈较量。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伊斯兰国”所在的今日世界。

  克劳利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背景,言必有出处,他把握历史大局,指出地理大发现和大西洋贸易使得地中海霸权争夺战失去意义。他组织史料如同调兵遣将,行云流水,剪裁有度。更为难得的是,剑桥大学英文系科班出身的他是一位优秀的讲故事人,文笔优美晓畅,把地中海的传说讲得绘声绘色、扣人心弦。

  达尔林普尔

  今日黎凡特的描摹者

  苏格兰人威廉·达尔林普尔的作品大多与印度、阿富汗和中亚世界有关,但他有一部游记《从圣山而来》讲的是地中海世界。这本书里,他一边阅读6世纪拜占庭僧人和旅行家约翰·莫斯科斯的圣徒传记《精神草地》,一边追溯莫斯科斯的脚步,游历地中海世界,从希腊的阿索斯山到伊斯坦布尔、土耳其东南部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政府的交战地带、哈菲兹·阿萨德统治下的叙利亚、军阀割据的黎巴嫩、以色列,最后到穆巴拉克统治下的埃及。这些土地都曾属于拜占庭帝国,是黎凡特网络的节点。达尔林普尔到处搜寻拜占庭帝国的遗迹(修道院、教堂、建筑残留、圣徒隐居所),观察这些艺术珍宝。他寻访基督教在这片土地的残留。

  今天我们说到这些地区,首先想到的是伊斯兰教,但实际上地中海东部曾是繁荣的基督教世界。拜占庭的基督教有各种不可思议的苦修、隐居和怪异的崇拜。而经过上千年的伊斯兰主宰之后,地中海东部世界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派(叙利亚正教徒、亚美尼亚教徒、希腊东正教徒、黎巴嫩马龙派、阿拉伯人基督徒)顽强地生存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宗教宽容。近些年,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抬头,这些小教派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受到形形色色的歧视和排挤,人口大量流失。曾经的基督教黎凡特即将丧失最后的基督教色彩。

  达尔林普尔深刻地同情这些弱者的遭遇,对他们的缺陷和迷信作了宽容大度而令人忍俊不禁的描写。不过他不是一味同情基督徒,而对政治上幼稚、凶残而极端的基督教马龙派作了毫不留情的抨击,对受到以色列占领当局压制的巴勒斯坦穆斯林也抱有深切的同情。某些以色列人有“考古帝国主义”倾向,比如花费大量资源去挖掘和保护其实考古意义不大的犹太人古迹,而对更重要的伊斯兰或基督教古迹置之不理甚至故意破坏,从而制造“圣地素来属于犹太人,其他人没有在圣地生活过”的假象。达尔林普尔对这些政治现象作了严厉的批评。

  他还记述了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地中海东部的某些地方存在“宗教融合”现象,比如穆斯林经常去东正教的圣地参拜求子,基督教圣徒的遗迹也受到德鲁兹派、穆斯林的崇拜。这是镇压、歧视与迫害的大画面里一些让人稍许宽慰的小小亮点。总而言之,如果说上面介绍的几本书讲的是地中海的过去,那么《从圣山而来》对我们理解地中海的今天很有帮助。

  □陆大鹏(罗杰·克劳利“地中海三部曲”译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