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核心医院34家,合作医疗机构89家,覆盖16个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与194.3万名老年人签约
北京建成紧密型医联体34个,194.3万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首钢工学院开办老年护理专业……昨日,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代表市政府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报告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情况。
王宁介绍,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358.2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33.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4.5%,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呈现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
据悉,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从2012年的262.9万,增长到2017年的333.3万,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
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出诊超10万人次
截至2018年6月,北京已建成34个紧密型医联体,包括核心医院34家,合作医疗机构89家,覆盖北京16个区。2018年1月至6月,综合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患者共计7.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1%,其中医联体内上转患者5.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2.6%,下转患者1.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0.2%。下级医院医师到大医院进修约1900人次,上级医院派出专家1.2万人次。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表示,目前医联体建设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推动北京市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2017年,原北京市卫计委印发《关于提升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有关工作的通知》,统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供各区参考。此次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194.3万,为老年人提供出诊服务10.3万人次。
2677名中医专家进社区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介绍,目前中医药健康养老已在北京实现全覆盖,组建了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组成的健康养老联合体54个,在105个试点单位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专区,首批1011名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还推进了医疗辅助护理员(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工作,已完成450余名师资培训,1500人取得人社部颁发的证书。同时,还有800余人接受了中医药健康养老适宜技术的培训。
此外,北京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调动150支中医专家团队2000余名专家,治未病管理近18万人。在北京3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名中医团队进驻,组建374支市区两级名中医团队,共有2677名中医专家开展服务,其中,有4名国医大师,高级职称人员占名中医组成的近50%。
市卫健委开展“家庭保健员”培养工作
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康复治疗师培养和管理制度,在三级医院中遴选确定25家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全市已有600余人参加专业培训,近200人参加转岗培训。
记者了解到,原北京市卫计委从2016年起分3批,批准了15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
北大三院、北大医院、北京康复医院、小汤山医院、望京医院等专家组成北京市康复医院转型工作专家组,从专业角度及时给予转型医疗机构业务指导,近年来已有近500人接受了培训。市财政为每家转型机构补助1500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培养、设备设施采购或房屋维修改造。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介绍,市卫健委还开展了“家庭保健员”培养工作,目前已累计培养家庭保健员23万人。为实现对居家失能老人提供精准服务,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共培育社会评估机构23家,评估员近700名,对全市16.5万失能老人进行能力评估。
此外,北京还批准首钢工学院申报老年护理专业,将健康护理等老年相关专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扩展到417项。
■ 现场询问
将研究推进第二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调整
昨日,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和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规划和自然委等相关负责人就居家养老相关问题接受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的现场询问。
优化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和服务比价关系
针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丛骆骆提出现行的上门医疗服务存在着定价低、风险高、成本高,以及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4月,为配合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北京对435项基本卫生服务进行价格调整。“比如医生上门的出诊费,改革前是20到40元,2017年调整以后,允许出诊费在相应医事服务费的基础上上浮30%,最高是104元。”该负责人说。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北京还将继续研究推进第二轮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调整,逐步优化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和服务项目比价关系。
基层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上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金辉提到,当前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人员的激励机制不足,基层医务人员,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的医务人员严重短缺,能否在编制上有所突破?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为基层充实3846个招聘岗位。在待遇保障方面,财政由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基层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上浮近30%,总体上提升了基层医疗人员的待遇水平。
此外,北京设立了全科医生正高级职称,去年有28人获评,今年有34人获评。“也就是说,基层也有和三甲医院一样的正高级职称,这是对基层义务人员的极大认可。全科医生的评价是针对临床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开展预防保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业绩能力考核,是专门为基层医务人员设置的职称评审通道。”上述负责人解释。
■ 背景
北京市人大连续10年关注养老问题
2015年《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于当年5月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部关于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法规,《条例》受到了广泛关注。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条例》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引导性,目标是推动各方朝以居家为基础方向努力。在《条例》出台前,市人大已经关注居家养老问题6年多。
每年均安排一项或多项养老方面工作
自2009年开始,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均安排一项或多项关于养老方面的监督或立法工作,十年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就相关养老问题提出的议案或建议总计达296件。
2015年,《条例》出台以后,市人大常委会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没有放松,至今已经连续三年开展监督工作,每年都采取一个条例落实的重点,持续地推动这部法规落实。
“《条例》实施当年,同步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条例广泛宣传贯彻实施,让大家了解条例,熟悉条例。第二年,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框架体系搭建。第三年,聚焦服务提供主体,发展专业运营的问题。”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
今年重点监督医养结合等制度建立和落实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医养结合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监测评估体系建设,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以及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试点与推进。
在法规实施当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市统计局进行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5成被访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知晓《条例》出台,有69%的人认为《条例》对自己未来的养老将产生积极影响。
昨日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王宁表示,北京将以满足居家老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疾病治疗、紧急医学救援、康复护理等在内的一体化、连续型服务。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