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教育周刊·活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教育周刊·活动

小记者街头调查 关注热点社会议题

第十一届新京报小记者月度活动举行,“高铁霸座”“食品谣言”“个人隐私泄露”“网约车安全”主题采写锻炼新闻采写技巧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小记者在街头采访。小记者供图

  食品谣言为什么屡屡在朋友圈刷屏?网络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近日,第十一届新京报小记者月度活动——“调查采访PK赛”举行,来自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人大附中经开学校”)、黑芝麻胡同小学、呼家楼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小记者走上街头,就“高铁霸座”、“食品谣言”、“个人隐私泄露”、“网约车安全”等热点话题采访路人。

  此次新闻实践中,在新京报资深记者的指导下,小记者们不仅磨练了新闻采写技巧,也学会了团队合作。以下是部分小记者合作完成的优秀报道。

  调查关键词⬇高铁霸座

  高铁霸座应由法律规范

  为什么高铁霸座事件屡次发生?如果遭遇高铁霸座,该如何有效处理?今年8月21日,在从济南西开往北京的高铁G334次列车上,乘客孙某霸占了别人的座位,还对前来劝阻的乘务员各种胡搅蛮缠,引发舆论热议。10月20日,《新京报》小记者通过街头采访了解市民们对高铁霸座的看法。

  小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多数人认为霸座者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少数人认为霸座属于违法行为。对于遭遇高铁霸座时该怎么办这一问题,采访中,多数人表示会先自行沟通解决,解决不了时再找乘务员和乘警帮助。

  采访中,有市民认为,出现“高铁霸座”现象的原因,部分源于目前一些国民素质不高,也与法律法规中没有有效制止此类行为的相关规定,惩罚力度不够,达不到惩戒、警示的效果有关系,建议政府加强制度管理、完善法规;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罚条例,加强法制教育。

  一位姓陈的老人表示,解决“霸座”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法则,让公众了解乘坐高铁不允许出现此类行为,如果“霸座”会受到哪些相应的处罚,比如180天不能购买火车票或者处以多少数额的罚款等等。也有市民建议,列车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广播播放乘客须知或将相关规定张贴在列车上,让更多乘客知晓,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采写/新京报小记者:陈宇康(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陈骏扬(人大附小)、郭子齐(灯市口小学)、贾和钰(黑芝麻胡同小学)、郭鼎铭(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李翰石(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调查关键词⬇食品谣言

  食品安全不可轻信流言

  “棉花肉松”、“塑料大米”这些不断涌现的食品谣言对百姓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百姓又如何看待屡禁不止的食品谣言?带着这些问题,10月21日下午,新京报小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周边展开了一次街头采访。

  小记者先后采访了24位受访者,他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六七十岁不等。受访中,家住观马胡同的魏奶奶说,每次遇到食品谣言会先凭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当无法判断真伪时,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观望一段时间,如果确认没有问题,才敢继续购买食用。在幸福大街做小生意的张先生表示,他负责采购家中的食品,为了健康和安全,会去比较信任的商家购买,遇到食品谣言时会半信半疑,如果大家都不再购买,他也会观望。因为所学专业正是食品安全工程,家住东厅胡同的王同学不会轻信网络上流传的“食品谣言”,在他看来,治理食品谣言问题,需多方合力完成。

  对于食品谣言屡禁不止的原因,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因为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民众对于食品安全不信任,才会给造谣者钻空子的机会。如果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对食品安全问题有更加合理的管控,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提高,就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食品谣言”产生。

  与此同时,相关媒体也应加强监管,对民众的投诉及时回应并处理,让这些谣言在传播之初就能得到扼制,不让网络媒体成为“食品谣言”的温床,从而达到有效“治”谣。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则要多了解相关常识,多从官方媒体获取可靠信息,理性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不能确认的信息首先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避免成为食品谣言的载体。

  采写/新京报小记者:朱润研(呼家楼中心小学)、邢文馨(海淀区民族小学)、占果、肖俞辰(和平街第一中学小学部)、朱容霏(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杨蕙溪(分司厅小学)

  调查关键词⬇个人隐私

  登记个人信息需谨慎

  在某些APP、网站、机构登记个人信息后,你很可能会接到无休止的推销电话和骚扰短信。针对身边经常发生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10月21日,新京报小记者进行了街头采访。

  采访中,有人表示,现在接到骚扰电话的频率非常高,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几个骚扰电话。一位姓张的女士说,她接到的骚扰电话中80%来自于房产中介和教育机构。她认为,之所以不断接到骚扰电话,是因为电话号码、购物习惯、子女上学等个人隐私被泄露了。

  在采访调查中,小记者发现,目前,个人隐私泄露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机电脑丢失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在互联网上随意填写个人资料,快递外卖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不法分子买卖公民信息等等。

  而对于用个人隐私来换取便利或小礼品的做法,有90%的人表示不同意,10%的人认为用隐私来换取便利或小礼品可以接受。有路人建议,尽量少用来路不明的Wi-Fi,慎用以及尽可能不访问不明网址,防止钓鱼网站;开启手机验证和设置密码;不丢手机,更换手机时,旧手机不要随意丢弃;扔掉快递包装前把有关个人信息统统毁掉;不在街边为换取小礼品而填写个人手机号码、微信号等联系方式。

  采写/新京报小记者:丁乐心(海淀区民族小学)、刘芊羿(清华附小)、费逸梵(一师附小)、高怡琪(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郭竞泽(花园村二小)

  调查关键词⬇网约车

  网约车安全问题是重点

  如何看待网约车引发的安全事故?如何提高网约车乘客的出行安全?使用网约车的过程中是否曾遭遇打车难、乱收费的问题?……10月21日上午,新京报小记者就公众存在广泛争议的网约车安全问题采访路人。采访过程中,小记者选取了20个不同年龄的人士作为采访对象,受访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接受采访的路人对上面这些问题表达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出行选择上,年轻人大多数会选择网约车,认为网约车给出行带来了便利,出现的安全事故总体而言还是概率问题。也有接受采访的路人表示,目前网约车主要是滴滴,希望能多些可以选择的平台,避免垄断,也有利于提升网约车的服务和安全性。在采访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出行时还是更喜欢选择出租车,他们认为出租车更正式、更安全。也有老人建议,网约车可以开发更方便、更适合老人使用的界面。

  对于前段时间出现的网约车安全问题,有受访者认为,女性在乘坐网约车时更容易遭遇安全问题,需要提高安全意识,尽量不要在晚上单独乘坐网约车,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最好在乘坐网约车时给亲戚和朋友发送自己的定位,以防万一。

  采写/新京报小记者:降欣彤(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蓝皓宇(人大附中经开学校)、侯亚锟(一师附小)、郭子新(灯市口小学)、蒋紫嫣(黑芝麻胡同小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