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部某乡镇河长制相关规定要求,镇域内河道两侧18米内不允许有建筑物,如有必须全部限期搬离,可村民有宅基证,没法强拆……近日,有媒体关注“空中政策”现象——“有的上级政策看上去很好,到了乡镇基层却变成难以执行的‘尴尬政策’;本来期望得到群众响应的好规定,却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引发社会关注。
一些上级政策变成了难以执行的“尴尬政策”,成因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如有的是因上级政策制定得不接地气、可操作性不强;抑或是对上级部署研究不透彻,从而导致政策落实“大打折扣”。这背后都是“懒政”在作祟,让政策落实悬空或打折扣。
部分好政策因落实不到位成了“尴尬政策”,让落实政策花费的人力、财力都成了“白用功”。像广州市纪委近期通报的一个“奇葩案例”显示,有基层工作人员擅自给养殖贫困户发复合肥、除草剂。精准扶贫变成了“乱扶贫”。这样的“空中政策”,让善政的落实变形走样。
要让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需要提升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上级在制定政策时,需注重调查与规划,要与基层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对于政策执行要能加强监督,督促基层单位尽职尽责,避免政策在落实的时候“打折扣”。上下级之间要形成畅通的、良性互动的渠道,让政策的落实能够得到更好衔接。
政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及执行情况就是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行政能力的一张试纸。也只有“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才能让民众从高质量的政务服务和高效的政策落实中,享受更多实惠,收获更多获得感。
□戴圣宜(职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