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新一代“东方红”平台卫星预计明年发射
|
“可下五洋捉鳖”展区陈列着我国大型两栖飞机“鲲龙”AG600和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等装备;“可上九天揽月”展区展示我国新一代长征火箭家族模型、空间站和嫦娥三号探测器模型,以及两套航天服等……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地震星”张衡一号等“国之重器”悉数亮相,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历史性成就。
近日,记者走进展览第五展区“大国气象”,采访多位航天设计人员,讲述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幕后故事。
据介绍,按照计划,我国今年将实施35次以上发射,年发射量创历史新高,也是今年全球发射量最大的国家。明年我国将进行第300次长征火箭发射,第三个100次仅用时5年,比起第一个100次用时缩短32年。
除了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我国在深海探测、地震前兆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地震星”张衡一号已经对今年发生的6~7级地震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1~5天会发生一些地磁要素的扰动,证明了卫星的可靠性和探测能力。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深海勇士”去年10月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
走进“大国气象”展区,航天装备是重头戏之一。展厅里陈列的航天装备包括墨子号卫星实现的量子秘钥分发、我国高能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地震电磁卫星张衡一号、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等。
展厅里“人气”最高的展品,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全景体验装置。观众进入装置戴上VR眼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感受潜水器的下潜过程,漫步几千米深的海底,体验深海探索的奇妙旅程。
“深海勇士”是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去年10月份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刚刚走下装置的来自天津的大学生王亚庆告诉记者,戴上眼镜后,身边的景色十分逼真,有种透不过来气的感觉,“真正坐上它去海底探测的科学家,心理一定非常强大。”
展区内,高达3米的巨型稻、量子秘钥分发炫目展示、机器人画像体验等展区,都引来观众驻足观看,感受新奇科技。
东方红五号平台卫星有望明年发射升空
“大国气象”展厅里展示的3个卫星模型和图片,集中展示了我国最先进的卫星技术。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三号,代表了我国今后5~10年通信卫星的技术发展方向。其中集成的电推进、激光通信、先进电子系统等技术,都将是未来通信卫星的标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三号卫星电推进主任设计师王珏告诉记者,去年4月发射的实践十三号,第一次实现了我国远距离的激光通信实验,从3.6万公里到地面的激光通信,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可以进行地月、卫星之间的激光通信,通信速率、质量将大幅提升。
同时,高通量的实践十三号,还能用于飞机、高铁等高速运动状态下的上网需求,目前已经在一些民航中得到了使用。
东方红四号平台卫星,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一类通信卫星。东方红四号平台首批设计者李砥擎告诉记者,我国目前使用的卫星,全部是东方红四号平台卫星,而明年,能力翻番的东方红五号平台卫星有望发射升空,引领通信卫星的更新换代。
“改革开放40年来,通信卫星最大的贡献,就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李砥擎说,如今我们跟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人对话,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知道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实时收看奥运会、球赛,依靠的都是通信卫星。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有望全球共享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张衡一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朱兴鸿,从事的则是科学探索类卫星的研制。今年2月,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前兆电磁信息的张衡一号卫星发射升空,被寄予预测地震的期待。
朱兴鸿解释,目前科学家能做的工作,是研究地震与地球电磁、电离层扰动等现象的关系,而反向通过这些现象预测地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衡一号”已经对几个今年发生的6~7级地震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1~5天会发生一些地磁要素的扰动,证明了卫星的可靠性和探测能力。朱兴鸿说,已经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利用张衡一号的数据开展了研究。
“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是有关地球主磁场与长期变化的全球性模型,主要由欧洲主持。IGRF首席科学家也拿了张衡一号一个月的数据,做独立对比评估,认为这颗卫星的数据能够达到很高水平,希望能够纳入IGRF基础数据库中,为全球提供更好的基础电磁模型。”朱兴鸿说。
朱兴鸿认为,张衡一号这种科学探索卫星能够立项,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断关注国计民生,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很多投入。
数读“大国气象”
●铁路
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网络。中国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5.2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12.7万公里,其中高铁从无到有,达到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
●公路
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通车里程从1978年的89.02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7年底达13.65万公里,全球第一。
●能源
中国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5.9亿吨标准煤,是1978年的5.7倍,连续12年居全球首位。
●水利
我国江河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建成并投入使用。1978年到2017年,全国水库由75669座增加到98795座,总库容9963亿立方米。全国堤防总长由13万公里增加到30.6万公里,可绕地球7圈多。
●快递
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快递业,快递量从2006年邮政体制改革以来的10亿件增长到2017年的400.6亿件,年增长39.1%。快递业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就业,“快递小哥”超过200万人。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