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齐聚大兴助力南海子文化传承发展;“古苑宸迹”特展可以VR体验描绘南海子变迁
| ||
| ||
| ||
|
12月8日上午,首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兴举行,多位历史、建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海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坛结束后,“古苑宸迹”南海子历史文化溯源特展开幕,展出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晚期《南苑全图》和清同治年间的《凤泉凉水河图》等。
业界专家把脉南海子文化
“红桥夹岸柳平分,雉兔年年不掩群……”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笔下的大兴南海子是“五朝皇家猎场,三代皇家苑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地位特殊。首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上,众多清史、古建筑、历史地理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大兴,把脉南海子文化,共同助力南海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北京南海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戴逸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他用视频发表了学术观点。戴逸认为,南海子是清初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南海子的文化积淀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融合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与线索地。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发表了以《南海子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研究》为题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南海子是清初园林理政模式的起点,见证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故宫博物院前常务副院长朱诚如认为,南海子地区历经多朝代的更迭,契丹、女真、蒙、汉、满等多民族在此居住、繁衍,形成了一个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南海子文化地位更为突出。
清晚期《南苑全图》首次展出
随着首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的召开,“古苑宸迹”南海子历史文化溯源特展在大兴区开幕。以辽、金、元、明、清历代皇帝在南海子的足迹为线索,以图文结合、微雕展示、VR体验等形式,展示了南海子的游幸狩猎、大阅演武、政务活动、生态保障等功能,描绘了南海子的历史变迁。
展览首次展出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晚期《南苑全图》和清同治年间的《凤泉凉水河图》,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康熙年间《京杭道里图》。《南苑全图》具象展示了南海子鼎盛时期的地域四至、规模构成,《凤泉凉水河图》形象说明了南海子湿地水系与运河的关系,《京杭道里图》充分说明了历史上南海子与北京城、永定河、运河之间的关系。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利用3D复原和VR技术等科技手段,展示了南海子最大的行宫团河行宫、见证民族融合的德寿寺等一大批历史建筑的复原景观。同时展示了手工制作的德寿寺、旧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等古建的微雕模型,再现了南海子的古苑盛景。
南海子湿地公园二期明年7月将开放
南海子,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湿地。如今经过系统修复和保护,成为城市绿肺、百姓乐园。近年来,北京大兴紧抓“城南行动计划”历史机遇,规划建设了总面积为11.65平方公里的南海子湿地公园,而这里也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
目前,南海子湿地公园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将于2019年7月建成开放,重现了碧水环绕、绿荫环抱、芳草萋萋的优美景观,为南海子历史文化传承传播构建了良好的具象空间。同时,大兴区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团河行宫、德寿寺得到修复,昆仑石、宁佑庙碑、南红门行宫等历史遗迹遗址得到妥善保护,南海子麋鹿得到保护繁衍,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本。
未来,大兴区将着力聚焦新国门建设,系统整理南海子地区历史文献,深入挖掘南海子文化价值,加强历史遗址遗迹的考古勘探,打造国门中轴文化新地标。“目前大兴区有两个重要定位,一个是京南古苑囿,代表着历史;另一个是东方新国门,代表着现在和未来。”大兴区委常委、区宣传部部长祁金利表示,作为京南古苑囿,大兴区处在永定河的重要节点,南海子文化也是永定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跨度久,涵盖了政治、生态、军事等多方面的文化,其中很多内容还有穿越时空的意义,仍然可以为今天的社会服务。而作为东方新国门,大兴区被赋予了三区一门户的定位,必须要着眼于今天、面向未来,打造新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优秀的非遗文化,这都是打造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声音
北京南海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戴逸
南海子是多元文化的结晶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北京南海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戴逸认为,南海子是清初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南海子的文化积淀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在这里交往,无论和平或战争,都是中华民族融合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与线索地。
戴逸表示,南海子本身的文化积淀就是多元文化形成的结晶,辽金元时期,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中原文化不断交流融汇,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才有了更稳固的基础。
据戴逸介绍,《日下旧闻考》这部书专门有两章写南海子,讲了很多行宫,比如团河行宫;讲了很多庙宇,比如德寿寺;还讲了很多河流,比如团河、凤河这两条主要河流。康熙、乾隆帝写的很多诗就是描述南海子(南苑)地区的建筑、人文、环境和重要国事活动,历史典籍上有很多的记载。“经济要发展,文化也要发展,南海子(南苑)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
开发南海子需保留凝重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念群认为,清朝是二元理政模式,分为以紫禁城为代表的宫廷理政和以南海子、三山五园、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园林理政,而南海子是清初园林理政模式的起点。
杨念群表示,如何发掘南海子文化遗存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通过文献、实物等形式进行系统展示,将南海子文化的源流以一种更加贴近普通受众视角展示,带着观众进入历史、了解历史。“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娱乐、嬉戏的场所,而应该是具有相当历史凝重感的教育基地。”
“人大清史所希望用最简洁的方式,让普通的读者了解南海子文化的历史、现在和内涵,我们目前正计划编辑一本读物,内容是南海子文化的沿革历史。”杨念群告诉记者,人大清史所还将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计划组织一系列的专题演讲,编辑丛书、期刊,用学术研究的形式,介入到南海子文化的发掘和讨论中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
南海子的湿地作用不容忽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专家王其亨表示,因为南海子建筑留存比较少,导其在建筑园林史中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但南海子具有的重要湿地作用不容忽视。
王其亨认为,南海子是一个中国古代利用湿地的样本和活化石,不单是豢养湿地动物,还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链。从辽、金到元、明、清,大兴南海子就一直是帝都的湿地保护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北京城有两个‘腰肾’,一个在西北郊,一个就是南海子。凉水河、凤河就直接发源于南海子,它是北京水生态、水系统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整个华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水利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其亨说,建设南海子文化,要尊重它在历史上的生态作用,同时体现南海子对北京永续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吴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