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尽管爱因斯坦并不信“上帝”,但是他从没有失去宗教信仰般的情感,这就是善和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执着。
近日,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于1954年亲笔写下的“上帝之信”在纽约被拍卖,成交价高达289万美元。
佳士得拍卖行将这封不到两页纸的信描述为“爱因斯坦在去世前一年写下的、关于宗教和哲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一封信”。在信中,爱因斯坦表达了他对上帝的看法,因此被后人称为“上帝之信”。
不可知论或是爱因斯坦成功的一大原因
经济价值以外,“上帝之信”真正的价值恐怕难以估量,最重要的是他对上帝的看法。
在这封用德语写给同为犹太裔的哲学家埃里克·古特金的信中,爱因斯坦说,“‘上帝’这个词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措辞和人类弱点的产物,《圣经》也只是汇集了一些古老而原始的传奇故事。再怎么细致的诠释,(对我来说)都不能改变以上事实。”
归结起来,爱因斯坦是不信“上帝”的,因为“上帝”只是一种措辞、幼稚迷信和人类弱点的产物。但是,爱因斯坦不信宗教并非因为他是一名“无神论者”,而是因为他是一名“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对于求索者来说,一切都是可以探索的。而且,人类的无知永远大于有知,因此衍生了科学研究的第二个特征——怀疑和求实精神。在怀疑和批判态度之下,才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实践来检验任何科学认知,并且以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重要方式,让每一种理论、假说和发现都得到确切的验证。
对爱因斯坦本人研究成果的认定其实也遵循了科学的可验证和求实精神。爱因斯坦是于1921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其获奖的事实和理由并非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而是其发现的光电效应定律。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朗克坚持以广义相对论的成果提名爱因斯坦,但在当时和今天都未被证实的理论,当然不可能说服诺贝尔奖委员会。因此,有人提出了以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作为获奖理由,因为这一学说已得到可重复和验证。
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已被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证实,而且,1910年密立根已通过“滴油实验”计算得出普朗克常数的数值,使得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奖。
由于有这些验证,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还是在1922年补发的——1921年,诺奖委员会以当年的物理学成果乏善可陈为由空缺了该奖项,到1922年才因“光电效应”的可验证而补授前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爱因斯坦。
尽管不信上帝,但从未放弃过执着
英国牛津大学化学家皮特·阿特金曾在英国媒体发表文章说,如果一个科学家有宗教信仰,那么在本质意义上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因为它们(科学与宗教)是两种如此水火不相容的范畴。这对爱因斯坦来说似乎是正解。
然而,《科学美国人》曾进行过一项调查,美国约有40%的科学家信教,西方其他国家科学家信教的数量也大约是这个比例。这意味着在西方科学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信奉“上帝”的,但这并不排斥他们本着怀疑、实证和可重复的科学精神来从事研究。
科学家的信教也和普通人的信教一样是带有善的观念在里面,因为科学的求真与宗教的求善有很大的兼容性。如果再能与艺术和文学的求美结合在一起,对世界的揭示就更完整和全面了。
况且,西方一些科学家的信“上帝”还有一种坚持求实而无法获得答案后的超脱,因为人类的探索并非总能找到答案。而且,还有大量的问题无法通过科学研究得到解释,即便是达尔文的演化论认为人是从猿猴演变而来的,并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但是,迄今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再一次演绎从猿到人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神创论”一直在挑战演化论。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获得大量的证据来证明从猿到人的过程和规律外,还有些研究人员把类似的无法获得圆满解释,以及证据不足的理论推给了“上帝”。因为只有自然选择接近于万能,所以,选择“上帝”不过是在某种意义上选择了大自然的规律。
尽管爱因斯坦并不信“上帝”,但是他从未失去宗教信仰般的情感,这就是善和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执着,以及对世界、社会和未来的恒信。
□张田勘(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