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书评周刊·年度好书·再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书评周刊·年度好书·再版

年度好书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往事与随想》
作者:(俄)赫尔岑
译者:项星耀
版本: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七个被绞死的人》
作者:(俄)安德烈耶夫
译者:靳戈、戴聪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万物花开》
作者:林白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5月
《游牧者的抉择》
作者:王明珂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6月
《农民的政治》
作者:赵树凯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8月
《隐形书写》
作者:戴锦华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霓虹灯外:20世纪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作者:(美)卢汉超
译者:段炼、吴敏、子羽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作者:项飙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3月

  《往事与随想》

  作者:(俄)赫尔岑

  译者:项星耀

  版本: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赫尔岑在思想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他的文学意义,作为生于19世纪的俄国人,他的一生都与沙皇专制进行反抗,他的思想既影响了托尔斯泰等作家,也影响了以赛亚·柏林等思想家。《往事与随想》曾由巴金翻译,引起强烈反响。后《往事与随想》的全文版面世,则让人们从130万字的篇幅中领略到了赫尔岑思想的广阔。后半生虽没再回到俄罗斯,赫尔岑却没放弃对国家的牵挂,他在回忆中考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政治到平民,从世俗到宗教,无一不透露着对人性良知的拷问。

  《七个被绞死的人》

  作者:(俄)安德烈耶夫

  译者:靳戈、戴聪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由于安德烈耶夫的独特,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认为他的写作偏离了客观现实,而象征主义团体又认为他的象征风格不够纯粹。但也正因此,交融了荒诞、现实、象征与表现主义等多种色彩的安德烈耶夫在写作上达到了某种高度,以文学的形式扩张了现实世界的界限,他在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中留下了对人民苦难的映照,这种映照至今有效。在《七个被绞死的人》中,他安排人物面临必然的死亡判决,并在这个无法逃避的终点前上演不同群体内心的疯狂理想,在互相冲突的人群间寻找理解和宽释的可能。

  《万物花开》

  作者:林白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5月

  到了《万物花开》,林白的写作转了向。作为“女性写作”的代表,林白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原先我小说中的某种女人消失了。”在本书中,林白对女性的执着探索弱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个脑中长有五个肿瘤的乡村少年。在《万物花开》中,林白用极强的个人感受,叙述了王榨村近乎原始又充满自由的生命图景。这是一个颠覆日常经验与传统伦理的世界,也是一个无理性、甚至不可理喻的世界,但在作者笔下又是如此真实。作者用冷酷又感性的文字,把世界颠倒过来,供人们审视。她的写作如今看来依然新颖。

  《游牧者的抉择》

  作者:王明珂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6月

  此书为王明珂的代表作。在书中他结合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对两汉与魏晋时代的匈奴、西羌、鲜卑、乌桓等早期游牧民族进行研究。

  书中指出,实际上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典范的”游牧社会,世界上的游牧社会都具有区域性的生态特质,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定居社会的影响,而塑造各个区域游牧社会差异的关键要素则是游牧经济。今天对游牧社会的陌生和误解,是囿于自身所谓的“主要文明圈”,对人类早期游牧社会的认知,或许可以刺激我们得到一些新的反思。

  《农民的政治》

  作者:赵树凯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8月

  前些年,国内学者反思中国彼时被认为是农村的、传统的,现代城市不在场,而随着人口的城市化,住房、交通、就业、空气等城市问题亟须关注。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围绕农村的探讨就不重要了。赵树凯的《农民的政治》聚焦于政治这一维度,主张“从政治上尊重农民,才是对农民的根本尊重”。因他参与过改革早期农村政策的起草,并曾以县干部等身份参与过农村事务,加之对海内外相关研究持包容态度,使其著述与众不同。如今修订再版,增添了篇目,兼具实践经验和实证材料,表现了直面真问题之本土原创著作的魅力。

  《隐形书写》

  作者:戴锦华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隐形书写》初版于1999年,是戴锦华在不知文化研究为何物的情况下写出的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作为专业电影研究者,戴锦华将视野扩展到大众文化领域。她置身于90年代的文化情境中,关注90年代众声喧哗的文化风景——消费记忆、想象的怀旧、浮现的南国、全球景观,提炼出“镜城”这一核心隐喻。戴锦华以其敏锐的观察提出打破“镜城”的时代命题。

  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术语言日益黑话化的时代里,戴锦华以其绵密华丽的语言创造并丰富了学术写作的可能性,更创造了引领风气之先的文化研究式论述写作,堪称“戴锦华式文体”。

  《霓虹灯外:20世纪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作者:(美)卢汉超

  译者:段炼、吴敏、子羽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如今再看,《霓虹灯外》依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它的研究是地域性的,但涉及的问题却与整个中国相关,比如上海文化如何使得局外者形成了对上海格格不入的感觉?由此又引出上海的身份认同问题:上海人意味着什么?

  卢汉超在那些广阔而隐蔽的棚户区和弄堂里找到了一些答案,那些穷困与苦难的韵律,那些空间与时间的切割,那些邻里与菜场的周旋,生动可感。他展现了上海传统的一面,将目光倾注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身上,这与以往的摩登上海研究大不相同。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作者:项飙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3月

  “北漂”不仅是许多城市人的生活记忆,也记录下中国在转型中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项飙用六年时间实地调查一个居住在北京南边的流动群体,近距离观察“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与变迁,细致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之后流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出版近二十年来,《跨越边界的社区》对于城中村的权力结构与社会信任等方面的阐述依旧有着鲜活的理论解释力。经过二十年的学术沉淀,项飙重新肯定了细节的价值,这些细节展示了人们怎么行动、什么行动导致什么结果的逻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