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年度好书·社科/经济/国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年度好书·社科/经济/国故

年度好书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恋地情结》
作者:(美)段义孚
译者:志丞、刘苏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5月
《中国乡村》
作者:萧公权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作者:(日)丸山真男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3月
《孙冶方文集》
作者:孙冶方
版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8年1月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作者:吴敬琏
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8年9月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作者:(日)野口悠纪雄
版本: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年4月
《邻人之妻》
作者:(美)盖伊·特立斯
版本:世纪文景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
作者:(美)何柔宛
译者:翟宇航等
版本: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罪行与沉默:直面耶德瓦布内犹太人大屠杀》
作者:(波兰)安娜·比科特
译者:季大方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0月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纳粹经济学与西班牙内战》
作者:(阿根廷)皮耶尔保罗·巴维里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作者:刘守英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文献学读书记》
作者:乔秀岩、叶纯芳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9月
《字里行间的哲学》
作者:(美)亚瑟·梅尔泽
版本:六点图书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4月
《1902:中国法的转型》
作者:李贵连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作者:黄盈盈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4月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作者:陈平原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0月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作者:苏精
版本:中华书局 2018年5月
《沈尹默年谱》
作者:郦千明
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8年6月

  《恋地情结》

  作者:(美)段义孚

  译者:志丞、刘苏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5月

  此书是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是美国很多大学景观专业的必读书目。这本著作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环境运动和地理学计量革命的风潮兴起。以往的人地关系研究注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段义孚的著作则侧重于人对环境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探讨人与地之间的感情纽带。段义孚在书中旁征博引,从古希腊神话到中国历史,从古典哲学到现代社会学,深厚的人文底蕴让此书超越了地理学的范畴。近30年来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人与乡土的关系日渐疏离和陌生。这本首次翻译成中文的经典著作,也许能为当下中国的发展带来启示。

  《中国乡村》

  作者:萧公权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

  在这本百科全书式的19世纪中国乡村研究著作中,政治学家萧公权并非着眼于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而是着力于中国乡村的统治体系。从传统中国的基层统治体系,我们更能看出中华帝国的统治体系是如何构建的,窥见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崩溃前夜的晚清社会,书中严谨地论证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统治体系及其运行效果。

  借助文集、方志和谱牒等历史资料,萧公权还着重分析了朝廷与乡村之间的社会博弈,有力地驳倒了“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史观,清晰地呈现了中国社会是如何受到官方管控的。面对社会结构的复杂关系和社会阶层的复杂角色,萧公权发现“皇权难下县”是因为政府有心无力,而非政府有力无心。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作者:(日)丸山真男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3月

  作为战后日本最著名的民主主义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丸山真男站在世界主义的立场,解剖了日本帝国的宪制病理,考察了战前和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论述了战后美苏对峙下的政治及文学等问题,并对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的不同特征进行了独特视角的对比,重点反思了“不负责任的体制”会给时代和历史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

  在此基础上,又不断深化和反省了政治学的方法论,冷峻深邃地重估“权力与道德”和“支配与服从”等政治问题,阐释了现代化社会中的个体人格问题,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判断、思想自由独立于国家统御之外的必要性,以及个人对自身行为应负起的责任。丸山真男提供了如何运用外来主义解释本土问题的典范。

  《孙冶方文集》

  作者:孙冶方

  版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8年1月

  20世纪80年代,全国报刊报道密度最高的经济学家是孙冶方,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前驱,而被公认为中国最高经济学奖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也以他命名。曾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前苏联经济体系,孙冶方是最早对此进行反思的人,也是最早提出“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的经济学家之一。孙冶方在1956年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和1959年的《论价值》两篇文章中提出经济建设要讲利润,要遵守价值规律,这一惊人之举流传至今。1983年逝世之后,他的论文、演讲、书信和报告数经整理,2018年版的《孙冶方文集》收集了其1925年至1983年的各类作品356篇,其中148篇为首次公开出版,皆贯之以对历史和改革的思考。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作者:吴敬琏

  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8年9月

  改革开放全面改变了中国。不过,怎样理解中国增长奇迹的经验,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所提出的或支持的解释也不一样,甚至彼此有天壤之别。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参与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扩展使个人和企业的选择权得到一定的发挥空间”。

  他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以时间为序,回到改革开放前夕,从1976年到1978年,再一路走到当下,较为完整且全面地呈现了一幅经济改革图景。对改革历史的尊重、对改革现实的关切,以及对市场化和法治化等“整体改革”的论述贯穿全书。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作者:(日)野口悠纪雄

  版本: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年4月

  今人都知日本经济增长自1990年以来长期停滞,但未必了解停滞前夕,日本社会还沉浸在经济繁荣和“日本第一”的兴奋中。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早在1987年率先提出“地产泡沫”却无人赞同。如今他出版《战后日本经济史》回忆当年的情形。战后经济腾飞使得人们增长了民族与国家自豪感,原非坏事,却高估了经济发展及其制度,更愿意相信是经济繁荣和用地紧张必然导致地产价格上涨,而失去了理解问题的耐心。野口悠纪雄认为,战后经济的奇迹和停滞,原因之一都在于幸存下来的战时经济制度。他生于1940年,经历了日本经济的废墟、恢复、起飞、繁荣和停滞,在书中以个人经历和学理判断呈现了日本战后经济70年的面貌。

  《邻人之妻》

  作者:(美)盖伊·特立斯

  版本: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

  在这本如同现代美国浮世绘长卷的非虚构典范之作中,盖伊·特立斯将宗教、法律、传媒、文化、文学和艺术等多条线索齐头并进,借助一位人物牵出另一位人物的隐秘关系,呈现了20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社会的观念变化。作为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花费九年的时间,亲自到各种风月场所或裸体社区调研,终于完成了这本涵盖几代人性观念的社会变迁史,记录了欲望抗争对于社会变迁的内在张力。从色情杂志、审查制度到性自由社区,一边是欲望的挣脱,一边是政府的压制,还有主流社会观念的鞭挞与容忍,盖伊·特立斯借助性爱观念的社会演变,讲述了一部个体与社会的进步史,为我们呈现了欲望与观念之间的微妙较量。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

  作者:(美)何柔宛

  译者:翟宇航等

  版本:薄荷实验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对于华尔街这样的金融地带,被论述时往往出现在经管类写作或金融类写作之中。人类学家独辟蹊径地为华尔街开创了新的书写方式和观察视角。何柔宛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专业的人类学分析,探寻了华尔街精英们的组织文化建构体系,为我们解构了主宰我们时代的华尔街金融神话,对金融和市场的观念图腾进行了民族志般的祛魅书写。值得注意的是,何柔宛还揭示现代金融市场的繁荣与萧条是如何在现代黑箱下运作的,有力地刺破了市场的光环。在越发BAT化的中国市场崛起之际,这本书为中国资本时代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认知价值。

  《罪行与沉默:直面耶德瓦布内犹太人大屠杀》

  作者:(波兰)安娜·比科特

  译者:季大方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0月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在有意或无意的集体性失忆下,该如何去拯救历史。作为当代人,应该如何去面对历史的伤口?凭借着媒体人的坚韧精神,安娜·比科特冲破报纸主编和社会压力,通过长期跟踪的当事人口述和法庭访谈等行动,揭开了民族历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待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在面对历史伤口时的不同态度,呈现了波兰社会对民族历史的接受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变迁,或许能给我们如何去反思历史的过错,提供非常重要的思考。除此之外,安娜·比科特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记忆与遗忘、个体与集体,以及道德与责任之间的思考。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纳粹经济学与西班牙内战》

  作者:(阿根廷)皮耶尔保罗·巴维里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

  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一度占领大半个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但最终昙花一现的帝国。军事手段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实际上,纳粹德国还进行了一种纳粹治理经济的扩张,对外打造庞大的外债,将贸易转向相对不发达国家,制定或改变贸易规则、条件,使之有利于纳粹德国的经济扩张。皮耶尔保罗·巴维里在《希特勒的影子帝国》一书中称之为“影子帝国”。作者呈现了“影子帝国”主要设计者亚尔马·沙赫特如何设计出经济民族主义体系,以及作为经济学家他从经济自由主义转向民族主义的命运,而全书关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矛盾、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政权的史论,读来也可谓惊心动魄。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作者:刘守英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经济表现最为突出,而此间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开发制度在内的土地制度改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功不可没。不过,随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变迁,土地与人的分离越来越显著,而城市以地谋发展的方法也难以为继。

  国内学术界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长期众说纷纭,刘守英坚持土地制度的继续改革,比如在农村以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为中心重构土地权利关系,在城市彻底降低对土地开发的依赖。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设计和试验经验,与全国多地的基层土地状况调查,让他的实证和政策研究无法被忽视。

  《文献学读书记》

  作者:乔秀岩、叶纯芳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9月

  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一本书的付梓发行前后,涉及了著书立说之人的书写与校订,也涉及了出版人的校勘与修订。尤其是古典学的图书,不同版本往往影响着后人对前人的理解,呈现出内在思想的流变或异轨。

  乔秀岩和叶纯芳的读书笔记,早已在读书圈内大量圈粉。通过版本与目录的源流考镜,分析原刻、修版、补版、递修等情况,甚至对同一部书的多种藏本进行逐页的校勘比核,或者对作者的易改与出版的谬误进行了细致的考究,为我们呈现了何谓真正的“精读”。

  《字里行间的哲学》

  作者:(美)亚瑟·梅尔泽

  版本:六点图书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4月

  现代文明的世俗化,往往要求着精英写作的平民化。然而,无论是自孔子以来的东方,还是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隐微书写一直是书写的传统。《字里行间的哲学》通过打捞隐微书写的历史传统,考察启蒙运动后裔们为何抛弃这一写作方式,进而试图教会我们如何重拾在字里行间阅读经典著作的隐秘内涵。如果不理解这种写作传统,我们就可能对前人的著述进行不同程度的误解,甚至无从理解作者的写作。在这本涉及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哲学著作中,亚瑟·梅尔泽重点分析了隐微写作的四种方式,不仅对现代社会世俗化的知识偏见进行了有力的反思,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语言与社会之间的隐秘关系。

  《1902:中国法的转型》

  作者:李贵连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依法治国早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世界共识,权力与法律之间的内在张力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司法是否独立和法律是否完善,关系到每一位国民的日常生活。回顾百年来的中国法律转型,尤其是现代法律的转型之路,依旧还得从源头考察。

  作为长年研究晚清法律制度改革家沈家本的学人,李贵连重新回到晚清法律的改革源头,通过古今之辩、中西之较,梳理近代法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在传统法的终结与近代法的衍生对近百年来中国法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成因方面,作出了深刻的反思。百年之后的我们,重新回顾近代史的礼法之争与转型之困,对于中国当下有着强烈的借鉴意义。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作者:黄盈盈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4月

  故事社会学的提法源自英国性社会学家肯尼·普拉莫的理论框架。所谓故事社会学,关注的是谁在生产和消费故事,故事是如何被讲述,讲述的过程又是如何为权利关系所穿透。作者关注的是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变性人等被污名化的主体,她也关注城市女性白领、加拿大中国移民等中上层群体的性故事。

  故事社会学这一独特理论脉络频频让研究者返身自照,自己在故事生产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譬如小姐等边缘人群进入研究者视野时,通常只是作为被凝视和剖析的客体,但如若被研究者过于强势,研究者又当如何自处?对依然位处边缘的性/别研究来说,这样以扎实丰富的田野为基础的研究著作无疑难能可贵。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作者:陈平原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0月

  肇始于晚清的画报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识字率尚不高的民间社会,画报风靡一时,具有新闻、启蒙、娱乐和审美之功效。“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从这样的评述中或可窥见当时画报之流行。

  此书是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对晚清画报研究的总结性成果。研究晚清画报不仅是以图证史,其中蕴含新闻与美术、图像与文字的互动,西学东渐的步伐、东方情调的新变、平民趣味的呈现等。画报是进入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有效且有趣的切口,那些生动谐趣的图画为历史留下的记录,是文字难以替代的。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作者:苏精

  版本:中华书局 2018年5月

  如果要票选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变革,印刷术的变革理应位列前茅。苏精这部书讲述了中国雕版印书业在19世纪全球工业化的挑战中,如何向近代文化转型。

  260余万字的传教士书信手稿和草蛇灰线般的钩沉抉隐,出人意料地揭示了一个宏大的主题:足以改变一个时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知识变革,不一定要有令人炫目的伟大起源,也未必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其开端蕴藏于一个个沉默的金属铸字中。那些西洋传教士出于传教便利带来的西洋印刷术,无心插柳地推动这个国家见证了现代文明的奇迹。

  《沈尹默年谱》

  作者:郦千明

  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8年6月

  沈尹默,一个当代书法史上绕不开的人物。在清末民初书法界一片混乱之时,他主张重回以“二王”为主的传统帖学,由此打破一直由碑学所霸占的话语权。20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掀起“书法热”,市面上可零散找到对沈尹默书法艺术、书法理论评论的著述,但至今尚无有分量的年谱问世。此年谱历经数十年编写,大量引用民国及新中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及实物资料,呈现了全方位的沈尹默: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一度担任北平大学校长,弹劾孔祥熙与宋子文,建国后致力于书法普及教育、创办发展书法社团,成为现代书法教育发展的推手。这本年谱无疑展现了一幅中国现当代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画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