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华裔演员在电影《海王》中饰演红衣盔甲战士,屋顶追逐海后;曾做过百老汇歌舞剧演员
|
截至发稿时,上映11天的电影《海王》票房已突破13亿元。片中,杰森·莫玛饰演的海王与艾梅柏·希尔德饰演的海后,在意大利突遭黑蝠鲼及海洋军团的袭击,一身红衣盔甲,戴着面罩的奥姆王得力干将穆克将军,穿墙破壁,对海后湄拉穷追不舍,最终因面罩破损,无法在陆地呼吸而一头扎进了马桶里,而这位在片中只露脸几分钟的演员,正是好莱坞华裔演员林路迪。
在《海王》之前,林路迪曾在百老汇做过歌舞剧演员。不过,《海王》中那场屋顶上的跑酷戏份,却是他亲自上阵出演的,原来因为从小总被同学嘲笑,林路迪学会了用“拳头说话”,在打架的过程中对中国武术和泰拳产生了兴趣。
1 从小被嘲笑,学会了靠拳头说话
林路迪出生在福建,母亲是一名戏曲演员,虽然4岁时他就随母亲移居到了香港,但林路迪对那之前的记忆印象深刻。“记忆中的小时候就是整天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吃饭、一起抓蝌蚪,所以在福州的童年经历是美好的。”
4岁那年,林路迪的奶奶去世了,“我奶奶其实就是我的外婆”,妈妈决定带着他移居香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所以林路迪总觉得是要去一个特别遥远的地方,“现在从加拿大飞12个小时也不觉得特别远,那个时候从福州到香港三个多小时,却觉得永远都回不来了。”初到香港的林路迪很伤心,那段时间,他全靠着看周星驰的电影让自己开心,“所以我很谢谢星爷!”
9岁那年,他被送到澳洲读书,初中毕业后移民加拿大,从小颠沛的成长经历让他学会了用拳头说话,“其实沟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后来我琢磨出一种大家都懂的语言,就是拳头。”
刚到香港的时候,讲普通话的林路迪被同学嘲笑,“嘲笑,我就打,打到我学会广东话之后就成好朋友了。”在澳洲也是一样,那时候的林路迪小小胖胖的,又不会讲英文,整天就是打架。等到了加拿大,彼时的他更胖了,加上操着一口澳洲口音的亚洲面孔,被同学嘲笑是“怪物”,又是一顿打。
也正因此,林路迪开始对中国功夫、泰拳有了兴趣,“最开始就是防身。当然,现在我不打架了,只在戏里打。”如今,功夫和泰拳成了他的健身方式,更是他在好莱坞的优势。
2 做背包客,几次与死擦肩而过
林路迪的妈妈是戏曲演员,问他后来做演员是不是受了妈妈影响,他笑着说:“可能就是留下了一个阴影吧!我妈就是唱闽剧的,小时候经常看到她化着浓妆在台上大叫,平时她好像只有在打我的时候才叫那么大声。”而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做演员的,他说,每一个人天生都是演员,只不过是很多人后来放弃了这个行业。
2009年在纽约学完话剧表演后,林路迪先是在百老汇做起了歌舞剧演员,“歌舞剧的面试,比影视作品的面试更痛苦,那些导演很残忍,就站在你面前各种训你,你孤独地一个人在舞台上。”那个年代,百老汇里的华人还不多,由于文化差异,所以做起来更艰难。后来有一位老师告诉林路迪,想做好演员,要多体会生活。这让他仿佛想明白了很多事,放下工作,用两年时间做了个背包客。“除了非洲和南极没有去,其他地方每一个洲几乎都走遍了,就是不断地流浪。”
他说,那两年每一天都是在冒险,“好多次我都差点死掉,一次是出了车祸,一次是冲浪的时候遇到了鲨鱼,还遇到了离岸流,怎么都游不回来。”
在旅行的过程中,最珍贵的除了经历就是遇到的人,“前几天,社交平台上有条留言说,你现在在哪儿,那是一个我八年没见的朋友,我们曾经一起做背包客,在不同的地方遇见,并结伴而行了一段时间。我说我在北京,她说她在长城,这一次她是和她未婚夫一起来旅行的。我们见面一起吃了饭,这种感觉特别奇妙。”
3 很想出名,以鼓励他人
两次骨折,让林路迪结束了背包客的生活。
2006年的一个机会,林路迪接触到了好莱坞电影《超凡战队》,“虽然《超凡战队》和《海王》都是超级英雄电影,但因为导演的想法不一样,拍摄的方式也不一样,《超凡战队》里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主演,那时候很少有亚洲人当主演,我会和导演沟通一些细节,比如我觉得这个人在家里不应该说英文等等。《海王》则是一个超大的制作,有好多特效,温子仁导演真的好细腻,我常说他是个天才。”
林路迪说他很想出名,希望自己出名后可以影响一些人。“我小时候常打架,每次打完架,学校都会叫我的寄养家庭和我妈妈来,我很惭愧,但是我从来没哭过。直到有一次老师跟我妈妈说:‘他经常打架,但是每次都是打抱不平。’那一次我哭了。我在想,如果我出名了,我可以用我的名气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人、华人在国外也可以不被欺负。”
以前林路迪在国外受欺负时,虽然会用打架去为自己争取,但也有打不过的时候,这时最刺痛他的是身边华人的袖手旁观。“这可能和我们的文化有关,我记得我妈在家里挂着个很大的忍字,后来我在很多朋友家里也看见过。”
电影《超凡战队》上映时,林路迪去参加一个慈善活动。那是一个专为华人贫困家庭的孩子组织的夏令营,有个小孩子见到林路迪非常激动,拉着他的手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也可以那么帅。”在林路迪看来,这就他们的心理障碍。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