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横
尽管默克尔“告别演讲”已被证伪,但它的“诞生”以及广泛传播,还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默克尔在中国社会较高的认可度。
近日,一篇《默克尔面对柏林墙,泪流满面的告别演讲》刷爆了朋友圈,引来数万网友点赞。
几天后,辟谣稿现身,原来这又是网友的“捉刀之作”。这位网友想来也是默克尔的拥趸,其对默克尔的赞美溢于言表,但却忽略了她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平实。
因工作缘故,我曾数次近距离聆听默克尔演讲。“物理学家”默克尔冷静、低调,不会以感性博同情。她鲜少高高在上,以高冷的政治宣誓来为自己“贴金”,反而总是略显絮叨地查摆事实,以理服人。
尽管这篇演讲稿已被证伪,但其“诞生”及广泛传播,还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默克尔在中国社会较高的认可度。
现实中,政治一定程度上是“男人的游戏”。默克尔打破了这种常规,她51岁登上权力之巅,若无意外,能够追平“统一总理”科尔长达16年的执政纪录。她从无丑闻,政绩卓越,又被视为德国和欧洲稳定的象征,这本身就值得尊敬。
综观近十年,主权债务危机重击欧盟,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逆势而上,默克尔以严格的财政纪律迫使南欧重债国改革;乌克兰、叙利亚等周边危机不断,德国积极介入,调停斡旋,默克尔成为西方为数不多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得上话”的领导人;难民来袭,默克尔敞开大门,以人道主义关怀来弥补德国的历史罪责。
更为重要的是,中德关系在默克尔任期内不断走高。“科学家”的思维使得默克尔能秉持务实原则看待中国,她尽力淡化意识形态差异,力推双边经贸合作。如今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全球治理合作也已初步展开。
担任总理至今13年,默克尔访华11次,除北京外,每次都顺访另外一个城市:她既去过深圳,饱览改革开放最前沿;也去过安徽合肥的乡村小学,尝试更全面了解中国复杂的国情。在默克尔主导下,德国对华关系总体始终沿着合作方向前行,这自然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
在民粹势力、难民危机以及执政党基民盟在两州败选的重压下,默克尔宣布不再竞选连任党主席,本届总理任期结束后将退出政坛。这激发了很多人对“英雄落幕”的惋惜之情。
然而人非圣贤,当我们回望过往,默克尔留下的某些缺憾同样值得深思。
从德国国内看,政治稳定不再是德国政坛的“特质”。默克尔从上任之初就坚持走“中间路线”,本欲最大程度团结左右阵营,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剧党派分裂。
从欧洲层面看,默克尔对待改革的态度永远都是“小步走、试试看”,对于别国提出的不符合德国“规则观”的倡议更多持保留意见。这成为一体化如今陷入停顿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著名政治学教授施塔克评价默克尔称,“她不算是战略家,更多是战术平衡手。”的确,默克尔以高超的技巧,努力在各方之间维持微妙平衡,但也因此失去了规划德国和欧盟长远发展战略的雄心。
如今基民盟新主席已经产生,德国领导人权力交接的进程已逐步开启。我们在感叹一个时代行将落幕的同时,也不妨对未来抱有期许。
□李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