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20年后殴打老师:为什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错的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赵斌

  叱咤丰云

  常某最初是一个受害者,最终变成了施暴者。这种“报复”是否能真的释放他内心的仇恨,治疗他过去的心理扭曲,仍是一个未知数。

  河南省栾川县男子常某在路边遇到二十年前的初中老师张某,把他打了一顿。一边打耳光,一边辱骂,“还记得20年前是怎么削我的不?”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引发网络热议。最新的消息是,常某在杭州东站刷身份证准备乘车时,被警方抓获。

  其实,常某对老师的报复是一种组合拳——打耳光,这是肉体伤害。但这并没有伤害到老师的身体,事发后张某也在正常上课;打耳光的同时进行语言羞辱,但老师挨打的时候也有小声道歉;拍摄视频,上传网络,把羞辱公开化。尽管常某说视频不是他上传的,但是确实是他本人拍摄的,并且进行散播。

  这让人想起老师对学生的体罚。对一个孩子来说,肉体上可见的伤害其实并不多,而且也不是最严重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往往是伴随着体罚而来的羞辱。

  这种羞辱若得不到合理的排解,足以把孩子变成另外一个人。如果常某的陈述属实,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就是一个被毁掉的孩子。过去的20年,对老师的仇恨伴随着他,我不相信一个这样的人,会对世界友善。

  在网上,有很多人为这次复仇叫好。这反映出一个现实:在不少地方,可能广泛存在着老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大部分人只有默默消化,很少会在长大后举起拳头,挥向自己的老师。

  在支持者看来,常某殴打自己的老师,某种程度上也是代自己报仇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一次“报复”。这里面是一种心理的代偿效应。

  如今,人们已普遍接受老师不能再体罚孩子,这是文明的进步。在过去20年,“孩子”的地位大大提升,他们不但是家庭的核心,在和老师的关系中,地位也获得了提高。这种地位的提高,反过来又让家长对体罚变得更加敏感。师生关系变得紧张,体罚是大大减少了,但人们呼唤的“爱的教育”却并没有到来。

  因此,这一起针对老师的暴力行为,就具备了相当复杂的意义。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面向,这是很正常的。但让人担忧的是普遍对复仇的赞美。

  常某最初是一个受害者,最终变成了施暴者,他会受到应该的惩罚,但是这种“报复”是否能真的释放他内心的仇恨,治疗他过去的心理扭曲,仍是一个未知数。

  换句话说,这次对老师的殴打,可能不是痛苦的终结,而是新的痛苦的开始——他会如何看待自己接下来将受到的法律处罚?会不会把自己受到的“损失”和老师或者学校联系起来?会不会想着新的报复?

  当然,否定这次“复仇”,并不意味着替那些有暴力倾向的老师进行辩解。那些超过正常惩戒边界的老师,同样不能被原谅。

  复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它通常不会导致解放,而会导致毁灭。这种内在的精神损伤,是很多吃瓜群众无法感受到的。我如果遇到常某,就想问他一句:你心里真的痛快了吗?

  常某向老师挥出拳头的那一刻,也就成了施暴者的样子。很难说,这是一次清算、报复,还是教育的完成。

  □张丰(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