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赋能·专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6:赋能·专访

徐振强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微智慧落地”

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徐振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中心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委委员。

  截至2018年11月,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90%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700多个城市(含县级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做法到一跃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大国、世界智慧城市创新的主试验场和世界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产能市场。但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中国还存在哪些不足,顶层设计该包含哪些内容,而西方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京报为此专访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中心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委委员徐振强。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城市开发与运营模式的创新

  新京报:智慧城市涉及到诸多方面,您认为什么才是智慧城市的关键问题?

  徐振强:关键问题是缺乏基于理论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我国地方政府总体上在发展智慧城市方面不遗余力,但常常陷入思维困境和路径困惑,在定义和实现智慧城市价值上往往缺乏有效依据和充足信心。

  与此对应的是,产业界顺应政府诉求,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都将业务发展到智慧城市,有的甚至有“标签化”之嫌,推动地方政府接受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城市自我纠错和不断自主完善的持续性状态。

  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结合当前,就是要促进中青年发展价值的实现。

  新京报: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该包含什么,提纲挈领的内容又是什么?

  徐振强:在中国推行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和中国思维,通过调研国外的经验发现,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并且可能释放出发达国家无法实现的效能。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编制,在跨界创新思维的启示下,应当具备:懂城市(规律)、懂政府(职能)、懂信息化(技术)、懂产业经济(动力),并勇于和善于跨界创新(促进有效落地和长效运营)。

  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坚持平台思维先行,微智慧落地;跨委办局谋划,扶持单项实践的总体战略,构建智慧城市跨界创新与产城融合示范区。

  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值得中国学习

  新京报:今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走过的第十年,回首过去十年,您怎么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

  徐振强:历经十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11月,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90%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700多个城市(含县级)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已有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和3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做法到一跃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大国、世界智慧城市创新的主试验场和世界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产能市场。

  北京、上海、重庆以及深圳、武汉、贵阳、银川和唐山等地方的成效和经验得到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等的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在全国31省份机构改革方案中,贵州、重庆、福建、广东、吉林、广西等8省份方案均明确提出组建专门机构,19个省市成立大数据局,负责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工作,智慧城市步伐加快。

  但目前仍有待完善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理论探索与支撑不足,制约中国特色智慧城市模式创新;体制保障中牵头主体的多元复杂性,制约顶层设计科学性与实施效能;体制创新有待适应建设对象自身规律与主体多元的复杂性;规模化基础建设与技术跨界应用的协调、同步水平不强;顶层设计与规划方法论创新不足,存在指标控导向;法制化路径尚在探索阶段,行政监管与法律约束不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严重不匹配;财政支持有力,但公私合营缺少广泛可运营模式。

  新京报:西方发达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徐振强: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政府提供市场环境和政策配套。

  通俗地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智慧城市,开始就是“算账”思维,尽最大可能考虑社会单位作为投资主体,这样就倒逼上智慧城市项目得深刻地考虑盈利性。

  德国、芬兰、英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等都基于自身国家和城市特点开展实践,与国家、城市战略对接,建设国家、区域、城市、片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绿色智慧信息共享与广泛参与平台,并深度倡导公私合营PPP模式的落地。

  以园区和模块化建设为突破口,基于大数据反演智慧城市机理,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从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中考虑协同创新,明确城市关键的主体、要素和指标,以此来维持自我纠错、不断自主完善的持续性状态,包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全流程的政策、方法、方案和实施。

  国外经验表明,空间生态的自组织是实现智慧城市的理想静态架构。协同经济是构建智慧城市动态运行的要素作用形式。

  未来十年,智慧城市建设应探索以产业运营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新京报:再过十年,您认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面貌,能否达到智慧是城市常态的地步?

  徐振强:再过十年能不能达到这个的地步,取决于这个行业的规划做得怎么样。智慧城市建设同样需要向高质量提升,未来十年,应探索以产业运营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在顶层设计上,通过协同数字经济与城市治理,激发政府与行业发展信息化的刚性需求。智慧城市运营应以需求导向为基础,聚焦大数据开展批量业务设计,借助开放创新的ICT技术,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经济。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