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书情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主  打

  《阿罗史密斯》

  作者:(美)辛克莱·刘易斯

  译者:顾奎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18年11月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他的小说在艺术上与传统的欧洲长篇小说相似,用现实主义的反讽手法塑造出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主人公。但在内容上,《阿罗史密斯》的主人公马丁依旧是个值得人们重新阅读的形象。他内心的理性与理想主义精神在新社会中开始走向失败,却没有被轻易放弃。

  小说从马丁·阿罗史密斯进入医科学校开始,彼时的马丁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坚信“日本灯笼不如肝脏切片好看”,后来他又从解剖学转而迷恋上细菌学,开始在科学中探求真理。然而他的科学理想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周围的医学机构到处都是利益至上的小组织,而在机构之外,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无知的民众又阻碍了马丁的医学研究。鼠疫爆发时,马丁的妻子和好友都在救助中牺牲,而医学院的势利之徒却官位高升。最后,马丁决定离开科研机构,孤独地走完自己内心的真理之路。除医学之外,文学、艺术、宗教等观念都冲击着马丁对“真理”的感知。1926年,《阿罗史密斯》获普利策奖,这本小说也被认为是辛克莱·刘易斯最好的作品。(宫照华)

  社科

  《格差社会》

  作者:(日)橘木俊诏

  译者:丁曼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9年1月

  高价的学区房、课外辅导机构价格的上涨、“虎爸虎妈”层出不穷、“寒门难出贵子”的感慨……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人们对“阶层固化”的焦虑,因为教育是阶层流动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而当代日本似乎是我们的“镜子”。在《格差社会》这本书中,作者橘木俊诏认为,虽然日本成为了发达国家,但是其贫富分化以及“阶层固化”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作者称之为“格差社会”,是因为“格”即等级,“差”乃差距。

  橘木俊诏从多方面的数据验证了日本“格差”现状,并分析思考“格差”扩大的原因,包括雇佣体系的急速变化,教育、就业等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等。而这种“格差社会”很可能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因此,橘木俊诏倡导一种“高福利-高负担”的经济政策,摆脱“小政府”,用社会保障网来缩减社会不平等,以及保障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社会弱势群体。(徐悦东)

  经济

  《货币、银行与国家》

  作者:理查德·M.埃贝林

  译者:马俊杰

  版本:海南出版社 2019年1月

  20年前,翟惠民所唱《钞票》响遍城乡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歌词开篇是一个质疑:“是谁制造了钞票?你在世上称霸道。”当年正值世纪之交,商品经济全面重新兴起,旧的经济伦理秩序被颠覆,新的还未建立起来,关于金钱的混杂“三观”成为道德危机。这里面的复杂性非三言两语说得清。倒是《钞票》的提问颇有意思,向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货币发起追问。

  那么,“是谁制造了钞票”呢?这是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经济学家研究的议题之一。如果他们知道这一首中文歌,想必会产生兴趣。当今世界,遍布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是货币的印刷者、货币政策的执行者(或制定者),由他们统计、规定和印刷一国或一地区的货币。而奥地利学派则在学理上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掌握关于货币市场的完整且正确信息,并由此才导致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理查德·M.埃贝林则沿着哈耶克等人继续思考:批判“美联储”的国家化,提出自由的、多元的货币银行制度的可能方案。即便目前这些主张无疑还是会招来争议,他在《货币、银行与国家》里对20世纪货币理论和制度的评述也是极为难得的参考。(罗东)

  生活

  《医生最想让你读的书》

  作者:(美)杰尔姆·格罗普曼

  译者:黄珏苹

  版本:湛卢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这本书讲的是——医生如何误诊。即便“医生也是人,也会犯错”这件事已经渐渐成为共识,但真正面对误诊和由此带来的问题,仍然是艰难的。作者杰尔姆·格罗普曼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艾滋病和癌症治疗领域的元老级人物,他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的是,为什么误诊经常发生?医生的决策和判断会受到哪些影响?诊疗过程容易进入怎样的思维误区?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我们能做些什么?

  英文原版的书名“How Doctors Think”——医生如何思考,比接地气的中文译名更能体现出作者的诉求所在。它不只是一本推荐给外行普通人读的书,也不是单方面地让患者更理解医生的苦衷,而是同时给医患两方面提供指引。格罗普曼对医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错误所做的批判,是相当犀利的。但正是因为用足够理性和专业的态度揭开了那层面纱,才更有说服力地让我们懂得:临床决策与治疗思维不是医生单方面的事情,而同样需要患者一方的协助,只有医患成为真正的拍档,才能降低犯错的频率和严重性。想要得到最好的诊疗,并不只在于找到所谓最好的医院和有名的医生,还需要我们成为更懂医疗、更会沟通的患者。 (李妍)

  新知

  《给孩子的身体书》

  作者:(美)霍华德·本内特

  译者:周晓竹

  版本:猫头鹰童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1月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许多人是在生病之后,才开始认识到各种身体器官的功能和构造。然而,对身体的好奇和探索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这本由美国医学博士本内特撰写的身体书,最开始是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儿童专栏,却意外地受到许多成年读者的青睐。

  正如其英文原名《The fantastic body》(直译为《神奇的身体》)所显示的,人是一架神奇的机器,它由各种系统和部件综合运转,既能让人在科学、运动、艺术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也会让人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人既可以用各种感官充分享受身体的愉悦,也会有放屁、排泄、分泌各种黏液,发出难闻的味道和可怕的声音……关于身体,实在有太多值得探索的奥秘。这本书由外而内从皮肤、毛发到各种器官、系统,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对身体的构造作出介绍,是专业有趣的科普读物,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能为成人带来新知。(徐学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