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热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热点
上一篇

西城 林则徐故居将变禁毒教育基地

绍兴会馆、京报馆、庆云寺、历代帝王庙等今年也将启动修缮

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1月9日,银锭桥胡同7号院的一处民宿,由胡同大杂院改造而成。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不少传统建筑失去妥善的保护和恰当的利用,为此,西城探索多种路径,有的利用腾退空间将大杂院打造为“共生院”,有的吸纳西方技艺对平房院落进行改造提升,还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也将于今年启动修缮,将以教育基地、博物馆等不同的身份面向公众敞开大门。

  胡同大院改造成“共生共享院”

  西城区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如何加强老城修补、加快文物腾退亮相,是该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工作。昨日,记者从西城区“两会”上获悉,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胡同院落这一传统建筑,该区进行了多方面创新探索。

  什刹海是进京游客必到之地。但随着历史变迁,也出现布局杂乱、违建众多,开墙打洞和业态低端等现实问题。2016年,银锭桥胡同7号院完成了部分签约腾退,之后,该地引入民宿业态,于去年正式投用,由于入住旅客能与剩下的4户居民共同生活,也被称为“共生院”。

  “腾出来的房子,空在那儿是资源浪费,管理维护也有成本。”项目负责人李森介绍,他们按照传统四合院房屋建造手法和工艺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拆除了院落公共区域中的违章建筑,并完善了院落照明,改善了公共环境。

  民宿只是其中一种业态。他介绍,当地还想探索其他植入形式,如在腾退空间中引入文化工作室、人才公寓、花舍等,实现以收益带动环境的改进提升。

  而在白塔寺地区,则打造了北京老城区中首个中法合作试点院落——“429共享院”。修缮期间,中方与法方专家交流了中法文化遗产保护、低碳建筑技艺、老旧平房修复等方面的经验,院落的传统建筑元素均得以保留,同时通过低碳技术对房屋进行了全面改造,如通过采用麻秆白灰合成材料和石灰层进行墙壁保温、引入欧洲修缮老建筑常用的在墙体里注入防水渗透剂的方式解决胡同建筑返潮问题等。今年,这一“中西合璧”的传统院落将引入多元文化活动,以保持其开放性。

  历代帝王庙15年后首次大修

  除了传统民居外,西城区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将得到修缮与利用。 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昨日介绍,今年,一大批完成腾退的文物将迎来修缮,绍兴会馆、京报馆、庆云寺等文物已进入修缮设计招标阶段,预计2020年亮相。位于骡马市大街51号的福州新馆(林则徐故居)由于房屋老化,需要加固房屋基础、替换不安全的房梁,修缮完成后,今年将以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的新身份对外开放。 历代帝王庙也将迎来自2004年修缮后的首次大修。“15年过去了,其中的建筑构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孙劲松介绍,修缮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部门批复,预计上半年进场施工,2020年重新开放。“我们将按照原规制、原格局、原材料和原工艺,对大殿和中西配殿的破损瓦面进行修补、更换,对梁架结构进行检测,并增加消防和技防措施。”他表示。

  ■ 现场探访

  青砖木窗“共生院”再现老北京生活

  昨日下午,记者前往什刹海实地探访了银锭桥胡同7号院“共生院”。大院就离银锭桥不远,青砖、灰瓦、红大门,从远处看,与老北京的传统大院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其中有三间房子被改造成了民宿供游客居住,还有四户则是普通住民。

  这处被外界称为“共生院”的院子名为海棠画院,去年年中时开业,虽然房间不多,但每逢节假日便十分抢手,迄今已经接待了一两百人,想要入住,一般要提前一到两个月预订。

  走进院内,就能看到右手边的墙上挂着“山水”的名牌,这是客房的其中一间,除了摆放着床、柜用于起居的内室,还保留着一个微型庭院,地面由一块块隆起的地砖铺就,门框、木窗均是传统模样。

  “院子有七八十年历史,我们对地砖进行了修复和保留,房梁也请故宫的师傅进行了修缮,尽量保留原汁原味。”工作人员介绍。

  而在另外两间屋子,有的原封不动地留存了老房子的门框、窗框、篆刻着诗句的石碑,有的在屋内的架子上摆放着布老虎、景泰蓝等传统手工艺制品,以还原传统风貌,还有的摆设了木桌、笔墨,供游客兴起时挥毫。

  店长王楠告诉记者,“老北京的感觉”是游客入住后最为满意的元素。“基本都是外地游客,以上海、广东的为主,一家子的多。”

  这一改造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以往不少游客会直接进入院中,打扰到居民休息,现在,经营方为大院安装了门禁系统与电子监控,每天也有保洁对院内进行打扫。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