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小女孩服用无限极后“心肌损害”,这也叫“调理”?

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议论风生

  无限极在营销中大量使用“调理”“治本”等暧昧表述,一方面规避夸大宣传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消费者以很大的治病希望,如此营销方式,极具诱导性和欺骗性。

  继权健、华林相继被查之后,直销公司无限极再“爆雷”。

  有家长向媒体披露,其3岁女儿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在陕西当地“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的推荐下,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8种产品,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病症。

  此前无限极方面有关负责人回应,正在开展全面核查,将与当事人“田淑平”于16日晚间见面详谈。最新消息是,无限极方面原本已与田淑平基本达成和解,但临签字时突然反悔,此事尚在僵持中。

  相比权健、华林,无限极在直销行业的知名度更大。根据公开排名,2018年无限极销售额达249亿,超过安利成中国最大直销公司。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行业老大,和权健一样,一直身陷各种丑闻和争议。除了“心肌损害”女孩之外,无限极曾多次被网友、医生曝涉嫌传销,在网络上,关于无限极洗脑和夸大宣传的网帖比比皆是。

  这些曝光帖是否属实,仍需查究。但凭常识可知,出现这么多指向一致的负面舆情,还动辄在涉权健新闻的跟帖区“被@”,这显然不对劲。

  回到该新闻上,“心肌损害”女孩家长以及许多消费者,为何能被洗脑?不得不说,无限极的“擦边球”打得巧妙。例如,无限极在营销中大量使用“调理”“治本”等暧昧的表述,虽然没有“治疗”二字,但给消费者暗示却是,这样的保健品不仅能治愈疾病,简直就是“灵丹妙药”。

  再加上一些“现身说法”——如那位“无限极指导老师”就告诉“心肌损害”女孩家长,“我爸的病就是无限极救活的,我娃从在肚子里开始就吃无限极,我家没有一粒药,全是无限极”——如此营销方式,极具诱导性和欺骗性。

  类似这种营销“擦边球”,在保健品行业可谓非常普遍。我国民间一直存在药食同源,“吃什么补什么”等传统医学理论,被许多保健品企业所利用,它们一方面规避夸大宣传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消费者以很大的治病希望。

  这样的模式下,监管部门很难挑出大毛病。许多一对一的营销,监管力量根本触及不到,而一旦消费者吃不出想要的效果,或者吃出事来,要想追究这些保健品企业的责任却是非常之难。无论“心肌损害”女孩,还是4岁女孩周洋,其遭遇都印证了这一点。

  保健品营销乱象频出,背后是保健品监管思路和方法的滞后。

  在我国,药品有药品的专门规范,食品有食品的专门规范,但介于药品和食品的保健品,一直缺乏严格、专业的规范。对于保健品监管,相关部门更重视的是“形式合规”,一开始要求保健品审批才能上市,但这一审批几乎形同虚设,导致审批后来被取消。现在强调的则是对于产品标识和广告的规范,如“产品名称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中应当重点提示‘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这种“形式合规”,对于一对一、口耳相传式的直销,以及层出不穷的“会议营销”等保健品销售乱象,往往鞭长莫及。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保健品营销,大家明明知道许多都是骗局,但却束手无策。监管部门虽有规范打击之责,但仅仅是调查取证,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监管的成本极为高昂。

  鉴于此,保健品监管显然不能再沿用传统思路,亟须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中最需要改的就是保健品的营销模式。

  在大多数消费者认知中,保健品其实有着“准药品”的身份,对于这样的“准药品”,无论一对一的直销,还是“会议营销”等方式是否合适?解决了这些问题,保健品行业乱象的治理,才能釜底抽薪,事半功倍。

  □于平(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