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下院通过“脱欧”协议修正案,要求首相继续与欧盟谈判,欧盟方面此前表示不准备重谈
|
英国“脱欧”进入两个月的倒计时,根据欧盟法律,3月29日将正式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为这场马拉松式“分手”画上句号。
目前为止,英国与欧盟尚未达成令双方满意的“脱欧”协议,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在做最后的努力。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议会下院1月29日通过了一份涉及“脱欧”协议的修正案,这份“脱欧B计划”要求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与欧盟继续谈判,对协议中涉及“爱尔兰边界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但是,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当天重申,欧盟不准备重新谈判,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已经是“最佳且唯一”的方案。
英国议会表决通过两项修正案
2016年6月“脱欧”公投之后,英国离开欧盟的每一步都推进得异常艰难。在这期间,特雷莎·梅频繁奔波于伦敦与布鲁塞尔两地,然而她提出的“脱欧”协议草案屡遭议会反对,她自己还经历了不信任投票,险些相位不保。1月15日,英国议会下院否决了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迫使特雷莎·梅于1月29日提出新“脱欧”方案。
据《卫报》消息,英国议会29日晚上,就7项涉“脱欧”协议的修正案展开辩论并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两项通过。首个获批的修正案提出,议会应该避免“无协议脱欧”。但是这是个纯建议性修正案,不具备法律效力。议会通过的第二个修正案提出移除爱尔兰“边境保障措施”,启动“替代安排”。但是“替代安排”的具体内容上不明确。
在当天的议会辩论中,特雷莎·梅表示,将尽力与欧盟重新谈判,以获得一份能在议会通过的“脱欧”协议。如果在2月13日前她未能与欧盟达成协议,政府将发布声明提出其他解决方案,然后再次接受议会的投票表决。她说:“现在很清楚,我们可以找到办法确保议会下院多数议员通过一项‘脱欧’协议。”
“爱尔兰边界问题”成焦点
“爱尔兰边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脱欧”协议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据BBC报道,此前特雷莎·梅与欧盟达成的协议中包含了一项北爱边界保障措施,即在脱欧过渡期内(2019年3月29日至2020年12月31日),英国会继续和欧盟谈判未来的贸易安排,如果无法在时限内谈妥,为了避免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出现“硬边界”,北爱将继续受到欧盟规则制约。这一措施遭到“硬脱欧”派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会使英国无法完全脱离欧盟的管制。
据《卫报》消息,在29日的议会辩论中,多数议员要求更改原协议中的北爱边界保障措施,以“替代安排”取而代之。早些时候,内阁曾经提出一项名为“马尔查尔斯妥协”的北爱边界方案,提出用技术手段取代设立边界检查站,该方案曾得到前外交大臣鲍里斯、前教育大臣摩根等人的支持,但是被欧盟谈判代表拒绝。BBC报道称,29日提出的“替代安排”或许是在为重新提出“马尔查尔斯妥协”铺路。
面临“无协议脱欧”带来连锁反应
特雷莎·梅29日已经许诺,将寻求与欧盟再次谈判,以求得在爱尔兰边界问题上的转机。据BBC报道,目前欧盟方面明确表态不会再次重启谈判,而且爱尔兰政府也不希望在边界问题上做任何更改。如果英国议会也不愿让步,英国将不得不面对“无协议脱欧”,也就是“脱欧”之后不会有过渡期的局面,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将出现瞬间断裂。两者之间的贸易将依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这将增加双方之间的关税水平和壁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年末曾预测,如果英国“无协议脱欧”,今后5到10年间,英国GDP将因此下降4%,而欧盟GDP约下降1.5%。此外,英国作为一个依赖于跨海峡海运食品、医疗用品、制造业用品等物资的国家,“无协议脱欧”将会使这些物品在半年内出现75%至87%的短缺,而且几乎没有替代选择。此外,部分商品物价飙升、英国企业产出大幅下降、失业人口急剧增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都会随之而来。而欧盟方面,爱尔兰、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已经开始帮助企业寻找替代市场,尽量减小英国“无协议脱欧”造成的冲击。
■ 分析
“无协议脱欧”避免“双输”
欧洲议会脱欧协调代表维霍夫斯达此前表示,英国与欧盟达成的爱尔兰边界保障措施是“脱欧”协议中不可移除的重要内容。对此,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教授查尔斯·帕蒂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前北爱地区与爱尔兰矛盾冲突不断,1998年签署了《星期五和平协定》后实现了边界和平,两地人民自由往来。如果“脱欧”造成两地设立硬边界,北爱尔兰来之不易的和平将再生变数。
当然,英国议会还可以选择延迟“脱欧”。但是随后这一说法遭到英国首相办公室否认。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表示,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修正案得到了英国议会同意,欧盟现在面临选择,要么让英国“无协议脱欧”,要么接受或修订最新的修正案。从欧盟的角度来说,它不愿意重新谈判,但是其最大利益诉求是减少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这方面来看,欧盟不会完全拒绝讨论,可能还是有协商的余地。而且调整部分协议内容,也不足以再次重启谈判程序。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协议脱欧”对英国和欧盟来说是“双输”局面,大家都在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新京报记者 陈沁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