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只穿山甲死亡被指救护不力,环保组织诉林业厅获立案;专家称应联合攻关养殖繁育技术
| ||
|
连年的捕杀和难以驯养繁殖,让土生土长的中华穿山甲在国内已难觅踪影,庞大的市场需求,让更多马来穿山甲和非洲穿山甲,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
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境外走私,另一方面则是大批被查获的走私穿山甲,在驯养繁殖过程中死亡。有环保组织呼吁尽快建立穿山甲野外放归机制,但相关部门担心放归可能带来基因污染甚至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
争议背后的事实是,穿山甲越来越少了。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内穿山甲研究专家吴诗宝表示,上世纪60年代到2004年,我国境内的穿山甲数量减少了89%到94%,很多保护区已经连续很多年没有观测记录了。
查获的走私穿山甲是该放归野外,还是冒着被“团灭”的风险继续饲养,这成了亟待破解的生死难题。本版采写/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飞翔
32只穿山甲死亡引发的官司
围绕穿山甲问题,广西林业厅今年将面临一场被指“救治不力”的官司。
2017年8月,广西林业厅曾接收一批由海关查获的32只活体穿山甲。在移交之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发会)曾要求参与该批次穿山甲的救护工作但未获同意。两个月后,这批穿山甲全部死亡。
绿发会曾就此向广西林业厅询问这批穿山甲死亡的相关情况。2018年3月29日,广西林业厅就32只穿山甲死亡原因回复称,经分析,由于走私入境的穿山甲在捕获和长途运输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抵抗力下降,绝大部分被人为灌食导致消化系统破坏严重,部分穿山甲还带有严重的外伤。经权威机构检验,发现走私入境的穿山甲大多带有高致病病毒,因人为造成其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据绿发会相关负责人Sophia介绍,被救护的穿山甲最短存活13天,最长存活66天。其中,有8只马来穿山甲活体,在进入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接受救护前,其健康状态为“消瘦,无明显外伤”,属检疫合格。绿发会认为广西林业厅及其下属机构广西救护中心存在救护不力的失职行为,并提起诉讼。
今年1月11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
绿发会在此次民事起诉状中共提出三项诉讼请求:要求判令被告赔偿因过错致8只检疫合格穿山甲死亡所造成的生态损失(生态损失数额以评估鉴定为准);判令被告对因其过错行为而导致的生态破坏行为在国家级媒体上向公众赔礼道歉;由被告承担原告方本次诉讼所支出的一切必要费用。
但绿发会的这次诉讼,在广西林业厅保护处副处长张振球看来,对于救治不力的指责是环保组织的一次“炒作”,“穿山甲救治本身就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穿山甲是我养过最倔的家伙”
穿山甲救治到底有多难?
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曾救治过上百只穿山甲,但一直不知道如何给生病的穿山甲输液,直到穿山甲救护组组长韦永结通过解剖,才找到输液办法。
2月1日,在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80多只因走私而来的穿山甲,正接受救治。一只只穿山甲蜷缩一团,即使在强光照射下,它们仍旧一动不动。
“你很难判断它是在睡觉还是生病了。”2月1日,韦永结说。“对于穿山甲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作为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穿山甲救护组组长,韦永结接手穿山甲救护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已经算资深的穿山甲救护人员了。
救护中心高级兽医师阙腾程介绍,由于待遇太低,穿山甲救护人员的流动性很大,更难积累繁育经验,“如果说成功繁育穿山甲需要10步,现在我们最多算只走了前两步。”
“穿山甲是我养过的最倔的家伙。”韦永结说。很多穿山甲送来之后连续几天拒绝进食,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检查都很难开展。但对于这些,韦永结表示也很理解。他曾亲眼见到走私的穿山甲被从几米高的船板上扔下来。“暴力对待再加上长期运输过程中恶劣的环境,更增加穿山甲的应激反应。”韦永结说。
克服穿山甲的应激反应只是第一步。“穿山甲食源很单一,这就意味着养殖难度更大。”广西大学教授周放说。
“穿山甲的食源范围虽然包括十几种蚂蚁,但还是以白蚂蚁为主。”阙腾程告诉新京报记者。但想要找到成批量的白蚁族群来供穿山甲食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救护中心只能用黑蚂蚁替代,“这些黑蚂蚁是从厂家采购的,白蚁实在搞不到,它们连木材、石头都能啃光,谁敢养白蚁呢?”韦永结说。经过多次试验,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用黑蚂蚁、面包虫和苹果作为穿山甲的主要食物。
在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记者看到每只穿山甲都有一个单独的水泥隔间,隔间配备了地暖增温。而这种屋舍是去年底刚刚建成的。“没有经费,想改善养殖环境也很困难,”阙腾程说,“韦组长刚来的时候,工资只有1000多元,后来我们通过申请涨到了2700,如果不是想挑战人工繁育穿山甲这个难题,他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应联合攻关驯养繁殖技术
人工养殖困难重重,繁育技术更是难以突破。如何挽救这些走私的穿山甲?环保组织绿发会呼吁应该尽快建立穿山甲野外放归机制。
但广西林业厅保护处副处长张振球并不认可这一说法,“马来穿山甲原始栖息地不在国内,放归之后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活,且有基因污染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国内并没有支持马来穿山甲这种外来物种放生的法律法规”。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内穿山甲研究专家吴诗宝曾在国内多家穿山甲养殖基地采样研究。据他介绍,有一些穿山甲养殖基地既没有专职的医疗人员,也没有稳定的食源渠道。
“本来我们也想帮他们做的,包括提供医疗资源等,希望能在我们的指导下,把人工繁育事业做起来,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我们是做技术攻关的研究,但他们总是想尽快将穿山甲人工繁殖商业化。”吴诗宝说。
据他介绍,穿山甲现在属极度濒危物种,种源稀少,在养殖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搞规模化养殖,会给这一物种带来毁灭性打击,“不需要那么多养殖企业,只需要少数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起来,搞些科研攻关,对现有的养殖企业要进行清理整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