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核心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核心报道

江苏泗洪 退渔还湿之后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渔民正在用长钩拔网桩。泗洪县退渔还湿工程启动以来,目前已经累计拆除15.1万亩养殖围网。新京报记者 陈景收 摄
围网拆除后,渔民段元兵的妻子在家制作地笼网,补贴家用。
新京报记者 陈景收 摄
退渔还湿以来,泗洪洪泽湖保护区内鸟类资源增加了54种,总数达201种。泗洪洪泽湖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2018年6月,在临淮镇二河水上生态牧场,合作社的社员在采收藕带。泗洪宣传部供图

  2月下旬,江苏泗洪县,洪泽湖上一根根原本用于围网养塘的木头网桩被拔起,扎成一捆一捆,立在湖面上。渔民说,这些地方原本都是养殖塘口,拆除后,网桩还没来得及运走。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北岸的泗洪县拥有洪泽湖40%的水域面积,同样位于泗洪县的洪泽湖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上世纪90年代后,这片水域曾经网箱蟹塘星罗棋布,粗放的养殖方式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捕捞行为,破坏了洪泽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2014年,泗洪县政府颁布《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渔还湿工程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退渔还湿工程规划),计划用7年的时间,拆除保护区内22万亩养殖围网。

  泗洪洪泽湖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鄢化雨说,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拆除保护区内围网养殖塘口是大势所趋。目前,泗洪县已完成保护区内退渔还湿15.1万亩。

  不过,对于世代生活在洪泽湖上的渔民们来说,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传统渔民的身份也因此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

  近段时间,泗洪气温一直在6℃以下,天气阴冷,几天都看不到太阳,水天之间呈灰色色调。坐船行驶于湖面,目之所及,是一条条住家船和蓝色围网圈起的养殖区域。围网密集的地方,只留下10多米宽的航道。

  二河村渔民段夫太和儿子段元兵就住在相邻的两条船上。小些的船住着71岁的段夫太老两口;大的住着段元兵一家5口人。

  段元兵住的是一条30多平方米的船,船底是水泥,四壁和船顶是木板,风吹来的时候,船还会轻轻晃动。早上的温度只有3℃,船上没有取暖设施,家里人都把最厚的衣服穿上了。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湖里,已经习惯了。”段夫太父子都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从小生在洪泽湖,长在洪泽湖。

  “以前是以捕捞为生,90年代开始围网养殖。”段元兵说,当时之所以搞养殖,也是响应政府的号召。

  据1991年《水利渔业》刊载的一篇泗洪县水产局文章,1988年,泗洪县政府在临淮乡(现在的临淮镇)湖面上试验围网养鱼,取得了成功,亩产518公斤,亩利润777.5元。参与围网养鱼的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比捕捞收入翻了一番。文章还提出,“发展围网养鱼是开发湖泊浅滩资源的必然趋势”。

  在此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初,泗洪县委县政府提出“走水路,奔小康”的口号,号召渔民在洪泽湖围网搞养殖。

  鄢化雨那时候在泗洪县政府办公室当秘书,他还记得,当时县里主要领导还特意作了一次报告,题目就叫“扬起水龙头,加快步伐奔小康”。

  鄢化雨回忆,县政府还给各个乡镇下达指标,在洪泽湖近岸滩涂建了近10万亩的养殖塘口。鄢化雨曾多次和领导一同到施工现场,“条件十分艰苦,滩涂泥泞,一脚踩下去,泥就没过膝盖,就像红军过草地一样。堤坝一打上去,就滑下来。”

  当时螃蟹的价格正好一路飙升。在鄢化雨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当地螃蟹都是用稻草串着卖,一串5分钱,但到了80年代末,一斤螃蟹价格涨到了数十块钱。人们开始逐步将养殖重点转移到螃蟹。利用洪泽湖围塘养螃蟹的那些人,尝到了甜头。

  一时间,原本以捕捞为主业的渔民开始在洪泽湖大面积围网养殖螃蟹。那时候的原则是“谁开发,谁受益”,湖岸边很快被人占满,后来者只能往内湖延伸。

  泗洪县渔业产业园区管委会渔业科科长朱端亚介绍,在此次大面积退渔还湿实施之前,泗洪县洪泽湖湖面上围网养殖面积达到32万亩。“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

  直到现在,打开百度卫星地图,可以看到,一个个围网将洪泽湖切割成一个个方格子,围网旁边,停靠着渔民的住家渔船。

  渔民曾凡松也从1997年开始围网养螃蟹,最初围了50亩塘口。曾凡松说,当时连同买网、打桩、买蟹苗,总共投资了3万块。“那时候我只有7000元积蓄,还借了亲戚2万3,第二年全都还完了。”曾凡松说,之后,他一赚到钱,就买塘口,现在养殖面积已经有200亩。

  段元兵自己有40亩养殖网塘,再加上捕点鱼,他把大女儿供上了大学,二女儿和小儿子也在读高中。2016年,他还花20多万,在镇上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水下坝,水上网”

  船行洪泽湖,随处可见围网露出水面。在围网水下是人工修建的堤坝。这在当地称为“水下坝,水上网”,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推广的养殖方式。

  其好处是,高出水面的网可以避免鱼蟹游走,水下坝近1米高,可以在每年夏天枯水期蓄水,给鱼蟹留存充足的水量。

  然而,恰恰是这种养殖方式,给洪泽湖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鄢化雨介绍,这些堤坝将洪泽湖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阻碍了鱼类的正常游动,也破坏了鱼类栖息地,导致鱼类资源减少。

  据2014年出版的泗洪洪泽湖保护区科考报告,2003年-2013年,洪泽湖先后记录到68种鱼类,与此前的记录相比,消失了18种,其中大部分为洄游型鱼类。报告认为,除了三河闸等闸坝导致鱼类洄游通道受阻外,围垦围网和过度捕捞也是造成鱼类减少的原因。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张磊在其2015年博士论文中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不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大规模围网养殖破坏野生鱼类等生物的栖息地,是造成洪泽湖鱼类种类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围网养殖持续下去,将会造成物种单一性的危机。

  按当地官员和渔民们的说法,渔民在养殖过程中,大量砍伐芦苇以及螃蟹对湖里野生水草的影响,造成了洪泽湖鱼类、鸟类种类的减少。

  “鸟类到达洪泽湖,通常是以鱼类、水生植物和植物上的昆虫为食。水生生物减少,就会降低鸟类的种类。”鄢化雨说。

  据上述张磊博士论文,从1988年到2008年,泗洪洪泽湖保护区内,鸟类减少了48种。

  渔民自己对于洪泽湖这20多年来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也有体会。不少渔民向记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洪泽湖上长满了芦苇,渔民想围网养殖要不断砍芦苇。“那时候砍芦苇也是非常辛苦的,要不断地砍。”曾凡松说,原本,适当砍伐芦苇,芦苇会越长越好。但连续砍两三年,加上一直在养螃蟹,芦苇就长不起来了。

  曾凡松说,刚开始养殖时,湖里自然资源丰富,养螃蟹都不太需要喂食,螃蟹自己会吃水草、螺蛳和小鱼,但养了两三年后就不行了。渔民开始投喂螃蟹,最初是玉米、土豆,后来慢慢变成以投喂冰海鱼和鲜鱼为主。

  而投饵量的增加,也进一步影响了水质。“饵料会沉积在湖底,造成一定的水体富营养化。”鄢化雨说,同时,由于芦苇、水草等野生植物减少,也降低了湖水的自我净化能力。

  补贴标准从300元提高到1500元

  记者从泗洪洪泽湖保护区管理处了解到,保护区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泗洪县区域内的洪泽湖水面,有大约7成划入了保护区。

  据2014年编制的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渔还湿工程规划,保护区内有围网养殖27万亩,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就占了近20万亩。

  鄢化雨说,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核心区是禁止人进入的,而缓冲区也是禁止生产经营活动,里面的养殖围网按规定就该拆除。

  泗洪县环保局副局长王树龙介绍,从2006年起,泗洪县就开始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围网养殖进行拆除,到2014年前,拆除了5万多亩。

  现在,每亩围塘的补贴标准已经从300元提高到1500元,但拆除围网的阻力依然很大。“等于是把一部分人的饭碗拿走了,渔民肯定会担心。”王树龙坦言。

  临淮镇人大主席蔡亚现在的工作精力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放在退渔还湿上。“如果老百姓不愿意拆,我们也没有什么有效措施,只能是一遍遍做工作。”

  不过,令蔡亚欣慰的是,现在渔民也逐渐意识到,退渔还湿是大势所趋,迟早要拆,而且随着周边渔民逐渐拆除围网,一些原本不太愿意拆的渔民,也就接受了。

  去年11月1日,段夫太签了字,把家里总共70亩鱼塘都拆了。“原本想再养一年,但看着其他渔民都签字了,我也就签了。”段夫太说。

  蔡亚介绍,之前几年,临淮镇总共拆除围网7000亩左右,去年一下拆掉了1.3万亩,今年计划再拆除2万亩。另据泗洪县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县已经累计退渔还湿15.1万亩,今年还将拆除7.6万亩。

  泗洪县环保局副局长王树龙说,对于规划拆除22万亩养殖围网的目标,由于早期养殖面积统计不准确,实际拆除面积将大于此数字。“最终实际拆多少,只能等今年底定明年目标时,才能丈量出来。”

  在拆除围网的同时,泗洪县号召各村在退渔还湿的水面上投放种植菱角、莲藕、芡实以及各类水生动物,建设“水上牧场”,改善水体。目前,已建成“水上牧场”8.26万亩。

  退渔还湿工程正在改变泗洪洪泽湖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鸟类来栖息。

  去年11月,洪泽湖保护区迎来了11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陆上岭说,2016年也有86只东方白鹳来到洪泽湖保护区。这种鸟,此前已有十多年未见了。

  爱好摄影的陆上岭专门拍摄了一段东方白鹳的短视频发到了抖音上,配上文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鄢化雨说,去年保护区内鸟类资源有201种,比2013年增加了54种。

  围塘拆了,渔民怎么办?

  对于此次大面积退渔还湿最终会涉及多少渔民,泗洪当地官方并没有权威的统计。不过,仅从退渔还湿工程规划来看,泗洪洪泽湖核心区、缓冲区内,就有养殖户1.3万人。

  目前,已经拆除围塘的渔民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临淮镇徐圩村渔民高玉伟原本在外湖有42亩螃蟹塘,在正常年份,他每年购买蟹苗、饲料、鲜鱼饵料投入10多万元,也能纯赚10多万。

  从2015年起,他决定转向内塘养殖。“上游经常会来污水,虽然不是很大,但对收成总会有影响。”高玉伟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是2014年,由于蟹塘靠近河边,上游来的污水从河道流过时,漫进他的蟹塘,导致螃蟹几乎死完。

  现在,高玉伟租了35亩内塘,每年连同租金,要投入16万元成本,纯利5万。“现在虽然赚得少,但是稳定,不用太担心,也比较敢投资。”

  46岁的渔民袁义山原本在洪泽湖有60亩围网蟹塘,2017年他响应政策拆除了围网。今年春节前,他和8个朋友一起到盱眙县承包了900亩塘口,每人100亩,准备继续养螃蟹。

  在袁义山看来,到盱眙县租塘口成本很高。100亩每年要支付租金12万元,加上10多万元转让费、围网、打桩、道路硬化、居住的铁皮房也要重新盖,今年他总共投资了70多万,积蓄不够,还贷款三四十万。

  但袁义山对以后的生计还是很有信心。他说,他一直养大螃蟹,公蟹能长到3两-7两,母蟹能长到2两-5两,平均一亩成本3000元,能赚4000元。现在,他在盱眙县也还准备这么养,“一亩的利润不会比以前少,内塘养殖风险还小一点。”

  拆围网对渔业未造成明显冲击

  “到现在,拆除围网对我们渔业系统还没造成太明显的冲击。”泗洪县渔业产业园区管委会渔业科科长朱端亚说。

  新京报记者查阅泗洪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从2014年以来,泗洪县渔业产量和产值基本保持稳定。2014年-2017年,泗洪县渔业产值从22.5亿元增长到27.25亿元,水产品总量也从9.91万吨增长到10.7万吨。

  在朱端亚看来,泗洪渔业之所以没有随着围网面积大量减少而大幅下滑,是因为近几年,当地推广优质蟹苗、提倡用生物制剂改良水环境、使用优质水草等措施,不断提高当地主导水产品螃蟹的亩产量。

  “我们近两年主要推广长江一号、长江二号优质螃蟹幼苗,在我们合作的定点单位购买的人每斤补贴150元,效果不错。”朱端亚说,2017年共推广上述幼苗2400多公斤,2018年增加到4800多公斤。

  根据养蟹的流程,要先把这些幼苗育成扣蟹(纽扣大小),再出售给养成蟹的渔民养成可以上市的螃蟹。“4800公斤幼苗可以养殖近10万亩成蟹。这还只是从我们定点单位购苗的数量,还有一些从别的地方购苗的我们无法统计到,实际使用面积可能更大。”

  看着近几年渔民对长江一号、长江二号需求量越来越大,临淮镇的张承猛近三年每年都购买100斤左右幼苗回来育苗。他说,100斤幼苗能育成7000斤扣蟹,每年都被抢购一空。

  临淮镇渔民刘峰4年前承包了120亩内塘养螃蟹,从那时候起,他就用上了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指定的优质蟹苗。他说,与之前在外湖养殖时使用普通蟹苗比,现在养殖的蟹苗亩产从原来的100多斤,提高到230斤。

  陈方元是临淮镇上一家蟹药店的老板,据他对客户的观察,现在内塘养殖户亩产300-400斤的人不在少数。“这除了因为优质苗种的普及,还与渔民开始普遍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环境有关。”

  除了提高传统主导品种螃蟹的亩产量,从2016年起,泗洪县还大力推广稻虾共养。“外湖养殖面积在不断减少,内塘由于农田保护,也不能再开挖,通过在稻田养殖小龙虾,可以增加养殖面积。”朱端亚说,目前,泗洪已经有推广16.5万亩,去年,小龙虾产量达到2万吨。今年,全县还准备再推广10万亩。

  一些五六十岁的老渔民,则参与发展水上牧场,获得一定的收益。朱端亚说,“水上牧场”不仅为了改善水体,也是政府安置部分渔民的措施。

  临淮镇二河村原本在洪泽湖有1.4万亩围塘,近几年拆除了6200多亩,涉及了250户以上渔民。2016年,村里成立了二河村水生植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退渔水域建设水上牧场,目前吸收了103名社员,其中36人是围网被拆除后的渔民。

  今年48岁的段夫举原本在洪泽湖有110亩的围塘。2016年要拆除时,他同样为以后的日子担忧,“刚离开湖面,确实没有头绪,一开始也想去包50亩内塘,但单单租金一年就要七八万,对我来说,成本太高。”

  最后,段夫举夫妇交了3000元入社费,加入了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通过卖菱角和芡实的果实,赚了30万元,段夫举夫妇分到了4000元。

  段夫举说,分红收入虽然不多,但社员还可以自己到水上牧场去摘藕茎,捕鱼。每年,单单这部分收入,就有四五万元。平时合作社没事做的时候,他还可以出去打零工,帮人拆围网、网桩,一天也有两三百元,一年也能赚七八万。

  这笔账算下来,段夫举觉得并不比之前在湖里养螃蟹差。此前,他在洪泽湖的围塘年成好的时候可以赚20万,不好的时候也有亏的,盈亏平均下来,一年也就赚七八万。“现在收入比较稳定,也不用像以前担心发洪水或者上游来污水。”

  在此次退渔还湿中,从去年起,胜利村就开始整村生态搬迁。胜利村位于洪泽湖入湖口,村民住在湖中一个狭长小岛上,四面环水。胜利村副书记段广玉说,由于是整村搬迁,政府对他们有特殊照顾,一直帮他们联系塘口。

  胜利村需要安置的村民有140户左右,目前已经在泗洪县陈圩乡、瑶沟乡承包了1150亩、1600亩地,搞藕蟹共养;还在盱眙县承包了1300亩塘口养螃蟹。“这些已经安置了80多户。还有20多户选择打工。现在还在找新塘口安置剩下的30户左右。”段广玉说。

  去年11月围塘拆了之后,这三个月时间,段元兵一直在家,和老婆每天给人做用于捕鱼的地笼网,一天能赚40块钱。段元兵说,趁着现在年轻有力气,他想在泗洪县找个塘口承包,“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再找找应该也能找到。”

  新京报记者 陈景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