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守住生态保护底线,推动发展模式转型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生态底线守住了,发展思路的创新才会有更强的推动力。如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自会相得益彰。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六

  据新华社报道,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他在这次审议上的发言,有一项内容非常突出,那就是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说到内蒙古,人们首先会想到其草原、沙漠、湖、河等壮丽、多元的自然景观。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不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内蒙古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其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近年来,内蒙古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还是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比如,2014年9月,新京报报道了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排污池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专门成立督察组,敦促腾格里工业园区进行大规模整改。

  面对环保压力,当地政府也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如2018年前11月,内蒙古共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3622件,罚款金额4.7亿元,分别是2017年的1.14倍、2.03倍。不过,一些环境污染现象依然突出。这意味着,不仅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现象的直接治理,实行零容忍,更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绝不只是针对内蒙古。这也是对所有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保关系的一次敦促。

  近年来,随着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以及新环保法的实施和中央环保督查的开展,中国生态环保在整体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有一些地方,仍需有更积极更主动的作为。

  这种定力的不足,现实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认为环保治理只是一阵风,等风头一过就可以“歇歇脚”的想法依然“有市场”。二是,个别地方政府负责人仍习惯性将环保置于经济发展的对立面。特别是经济一遇到挫折时,可能就先想到要在环保方面找空间、挖潜力。

  生态建设的定力不足,实质上是未能完全告别对粗放发展的路径依赖。要知道,生态环保本就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计算发展成果时,必须自觉把生态环境质量算进去,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而“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也正是培育新结构、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契机和必经过程”也正形成共识。这其实要求,加强污染防治,也要与经济发展转型结合起来,以此为契机找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能再对“以环保换经济”的老路子心存幻想。

  随着环保风暴的继续推进以及环保制度体系的完善,当前的环保治理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会更深入地撼动那种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这不仅考验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也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的转型要有与环保治理赛跑的“危机”意识。

  而生态底线守住了,发展思路的创新才会有更强的推动力。如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自会相得益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