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24岁的赵昭辞去郑州的工作回乡创业“养牛”。面对乡亲们的不解,她和爱人决定用行动来证明。回顾创业的艰辛,赵昭坦言,每天睡醒睁开眼睛,都是一堆问题等着去解决。11年过去了,赵昭的公司探索出一套循环农业体系,年产值三四千万元,并累计帮扶两百多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赵昭认为,想去发展农村产业,就需要吸引人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建议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认定出台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培育、职称认定、后期优惠政策实施、考核等。
有一些贫困户是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只能通过社会兜底去帮扶,但是一部分是有劳动能力的,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供就业平台,或者教会他一门技术,让他有一技之长,未来可以有自己生存的能力、有赚钱的本领,我觉得这应该是最重要的。——赵昭
谈代表履职
发展农村产业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新京报:在过去一年的履职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你觉得亟须解决的问题?
赵昭:因为一直是在农村一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农村这块你想去做产业振兴,想去发展农村产业,没有人肯定是不行的,而农村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难。
新京报:你今年两会关注的话题也与此有关?
赵昭:我关注的是有关新型职业农民。我一直在农村,会到我的同行或者是其他从事农业的人们当中,去了解他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程度,然后也会去农业相关部门了解。
新京报:今年两会带来了哪些建议?
赵昭:怎么把产业做好,把百姓带动好,肯定还需要有能力、有技术、有现代化思维的人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认定,我希望国家能够从顶层出台完整的实施方案。从培育到职称的认定,到后期优惠政策的实施,还包括考核,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方案体系。还有就是我们南阳市南水北调这一块,希望国家能够把南阳市丹江流域纳入山水林天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谈创业初心
区域发展差距大 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
新京报:你当初为什么要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农村?
赵昭:我之前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员,就是打工,给别人做事情。虽然把工作做好了,但好像心里面还是缺一点东西,找不到归属感。可能我本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情结比较深,对傍晚袅袅炊烟或者田野里的欢声笑语印象深刻,就特别想回来。让我下决心的就是,我每次从郑州回到南阳老家,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两个区域发展的差异化,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就想着能回来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事。
新京报:那你是怎么找到创业养牛这个方向的呢?
赵昭:经过市场调研,我发现我们南阳黄牛这个品种特别好,但是在牛肉市场上没有南阳黄牛的牛肉品牌。我就感觉,如果把南阳黄牛养好、产品做好、品牌打好的话,肯定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养牛就可以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做、去发展。
新京报:你没有考虑过其他的创业途径?
赵昭:当时没有想过其他的,因为感觉牛比较好养。牛的体型比较大,抗病能力会强一点。南阳市牛肉消费群体又特别多。所以说,基本上是直接就想到养牛。
新京报:你刚回来养牛的时候,村里人、父母有什么反应?
赵昭:我刚回来养牛的时候,基本上除了我爱人和我两个人相互扶持,其他亲朋好友和双方父母都极力反对,就感觉养牛这件事太不靠谱了,外人有时候也会冷言冷语。有人就到我父母跟前说,你们家闺女是不是在外边找不到工作,没办法才回来养牛了?我没有用语言去说服他们,通过自己养牛,做得越来越有成绩、规模越来越大,用事实和实际行动去说服他们,让他们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通过我们自己养牛赚钱、致富,村民也是亲眼目睹了,就觉得这个活还行。
新京报:刚开始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赵昭:2009年的时候,我们第一年卖牛,还是很艰难的。买卖是靠“牛经纪”来进行的,没有“牛经纪”,你就不能买不能卖。当时是我们(养牛)第一年,没有销路,那个过程是很心酸的。于是就给“牛经纪”打电话说,他推三阻四,就想把价格给压下去,可以中间赚差价。因为当时牛的交易是不公开、不透明的。
新京报: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好,慢慢有了信心的?
赵昭:是在有了第一批客户,紧跟着第二批客户就又过来的时候。因为大家对我们养牛都很认可,我们养的这个牛确实出肉率比较高。大家都愿意回头再来买我们的牛的时候,我感觉第一桶金赚到了。
谈农村扶贫
输血不如造血 有一技之长最重要
新京报:你觉得创业的时候,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赵昭:我感觉没有最大,都是挑战,都是困难。就比如说资金、技术,比如人力等方方面面,感觉自己每天睡醒了睁开眼睛都是一堆问题等着你去解决。随着企业的发展,老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困难总是有的,但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面对困难从来不退缩。今天有座山挡在我面前,我就把山翻过去;明天有条河挡在我面前,我就把河趟过去。
新京报:公司现在的规模和效益怎么样?
赵昭: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发展出一个循环农业体系,以养殖黄牛为主营业务,包括从黄牛养殖上游的秸秆收储、综合利用及下游的黄牛粪污综合利用这三大板块,生产总值每年有大概三四千万。我们养牛产生的牛粪,一部分作为有机肥去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田里边长饲草,然后牛粪制沼气,沼气供老百姓使用,包括用牛粪去种蘑菇,为周围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
新京报: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做好农村扶贫?
赵昭:作为扶贫企业之一, 我们公司现在累计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两百多户。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为输血不如造血。真正有一些贫困户是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这种人,只能通过社会兜底去把他帮扶起来,但是有一部分是有劳动能力的,这些我们就可以给他提供就业平台,或者教会他一门技术,让他有一技之长,未来可以有自己生存的能力、有赚钱的本领,我觉得这应该是最重要的。
我们公司扶贫分有三种模式,最直接的就是用工这一块。还有一种就是通过产业帮扶,比如说合作养牛,把他们的牛寄养到我们这里,养好卖了之后分红、分利润给他们。还有一种就是技术上的帮扶。
新京报:听说你团队里35岁以下员工的比例比较大,是什么吸引这些年轻人回到乡里和你一起打拼?
赵昭:大家思维都非常活跃,也喜欢在一起讨论。除了激发大家的创业激情之外,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他可能在外打工,然后回家结了婚,老婆孩子都在家里,就造成夫妻两地分居。我就给他们提供我这边的岗位,让他回来,在自己家门口就业,他就可以顾全家里,也有个比较好的工作。我们(公司)现在90后有3名、80后大概有十几个人,70后可能也就是三四个人。
新京报:你未来的打算或者规划是什么?
赵昭:未来的打算还是能够把现在的循环农业体系越做越好、越做越精致。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鹏 逯仲胜 雷燕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