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封面报道

我国重启核电项目审批,核能产业界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推动核工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突破

完善对外投资法规保障核电“走出去”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2017年8月,中国核电企业中广核集团投资建设的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主体工程现场,各种机械设备密布。 张平(英国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核电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型的项目,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友好协议、和平利用核能协议是走出去的前提。——顾军
前一段时间,中国核能发展出现停滞,也有能源需求的原因,核能的发展需要找准方向。重新恢复审批,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表明了中国发展核能的决心。——刘巍

  今年春节前后,中国重启暂停三年的核电项目审批,影片《流浪地球》风靡,行星发动机展现核能威力。两会期间,两名来自核能产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就此提出,建议推动核工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完善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核电“走出去”。

  焦点1

  核能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人类生存依赖核能,我们的生命离不开核能

  在地球面临危机的时刻,人类只能依靠核能逃生吗?影片《流浪地球》上映后,片中的行星发动机让人们对核能产生了更多联想。影片中,人类建造了12000多台行星发动机,利用重元素聚变获得能量,将地球推离太阳系。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核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人类一直依赖核能,太阳的光和热来自核能,化石能源也是从核能转变过来的。

  刘巍代表介绍,目前中国和世界上的核能发电机均以核裂变为主,核聚变项目有一个正在建设,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研究核聚变反应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是离商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影片《流浪地球》中使用重原子进行核聚变反应,刘巍代表介绍,重原子比较容易实体化,让大家看得见。目前地球上采用氘、氚等轻原子进行聚变就足够用,“氘、氚都是氢的同位素,大自然中到处是氢原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焦点2

  为何重启核电项目审批?

  日本福岛事故后提升了安全标准

  今年1月底,中核漳州核电一期1-2号机组、中广核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1-2号机组等四台核电机组获得核准。

  这是中国自2015年12月核准8台核电机组开工后首次新核准机组,四台机组均采用华龙一号技术。

  为何过去3年没有核电新项目获批?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顾军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日本福岛事故之后,中国政府非常谨慎,进行了安全大检查,并放慢了核电发展节奏,对已有的核电站要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和改进,提高其安全标准;另一方面,核电技术通过事故反馈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提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刘巍代表认为,前一段时间,中国核能发展出现停滞,也有能源需求的原因,核能的发展需要找准方向。重新恢复审批,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表明了中国发展核能的决心。

  对于核电的安全性,刘巍代表介绍,现在世界上有400多台核电机组在运行,中国有40多台,且多是新建的,采用的都是最高的安全标准。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国内核电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开工核电项目3000万千瓦。业内人士认为,由于2016-2018年连续三年新增核准项目为零,考虑到核电建设周期较长(一般为5年左右),持续的核准停滞可能导致上述规划目标难以实现。

  顾军代表介绍,根据测算,如果中国核电达到全球平均的发电水平,2030年左右核电装机容量将在1.2亿-1.5亿千瓦。到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不足6000万千瓦,空间还很大。

  焦点3

  我国核电建设水平如何?

  差距在软件、模型数据等方面

  对于中国的核电建设运营水平,刘巍代表说,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核电是发展最快的,现在核电建设水平逐渐走到世界前列,但离世界一流还有差距,相信很快能进入国际一流水平。

  顾军代表介绍,目前中核集团在工程能力方面处在第一梯队,中国的核电建设能按照进度、质量、安全、投资控制及成本控制的要求完成。但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目前有差距的还是软性方面,如在软件、模型数据等方面,与英国、法国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提升基础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差距跟整个工业体系有关,”刘巍代表说,“我国工业体系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发达国家有一两百年了,我们只有几十年。核能不仅依赖核物理,更依赖整个工业体系。单从核电来讲,我们已经走进世界前几名了,但材料、制造、机电设备等,仍然有赖于整个工业体系的提升。”

  “未来很有希望。”刘巍说,中国有一个优势,就是核能人才几十年都没变,从研发设计、建造、设备制造、运行等,队伍是完整的。

  日前,在天津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刘巍代表建议,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推动核工业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同时发挥核电投资建设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核电“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焦点4

  怎样推动核电“走出去”?

  法律法规配套需要完善

  “继高铁后,核电已经成为走出去的第二张国家名片。”日前,在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中,顾军代表发言提出,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更加有力地保护中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顾军代表特别提醒,核电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型的项目,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友好协议、和平利用核能协议是走出去的前提。另外,对不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一些国家,核燃料处理、核燃料管理都是需要法律确定的。

  刘巍代表介绍,中国现在有7个机组在国外建设运行,跟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合作。

  去年,中核集团与中核建集团实施重组。重组后任中核集团总经理的顾军代表介绍,目前国内市场已经达到充分竞争,要参与全球竞争,资源要更加集约,合并更有利于形成整体产业链去参与全球竞争。重组之后,中核集团将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几个全产业链的公司,企业能力、竞争力具备与全球其他核电集团同台竞争的基础。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